第01版:要闻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
本报记者 林焕新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经验,更是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理念和方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与生动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有所呼,教育有所应。在波澜壮阔的教育改革中,“人民”二字贯穿始终、熠熠生辉。

    一项项举措,托起教育公平的底线

    “送娃去读书吧!”

    “娃娃上学了,谁来干农活、挖虫草?”

    改变,因教育改革而起。

    从2015年开始,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全面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免费教育;2018年,甘孜州在控辍保学工作基础上开展专项行动,全面劝返6—16岁适龄青少年。一个又一个藏族娃娃靠着读书走出大山。如今,当地百姓会告诉你:“最好的虫草在学校,最好的出路在课堂。”

    教育公平,事关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系列改革举措,不断拓宽着老百姓的有学上、上好学之路。

    “偏僻的乡村有了幼儿园,我的心情实在是太好了!”贵州一位村民激动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前教育改革走出了一条普及普惠的发展之路:连续实施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学前教育资源结构发生格局性变化……幼有所育的理想逐步实现。

    “学校是当地最美的建筑。”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的乡亲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改薄”持续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国家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20万名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义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成为现实。

    “在国家资助政策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学业。如今学成归来,建设家乡,我责无旁贷。”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生陆薇回到家乡,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名定向选调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生资助体系在改革中日益完善。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截至2021年底,全国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超过2万亿元,年资助金额从2012年的132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668亿元,翻了一番……“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落到了实处,温暖人心。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答卷上不断刷新着数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保持在4%以上。202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1.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均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如今,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一连串数字背后,是亿万人的成长和蜕变——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当公平的阳光穿越重峦叠嶂,教育的希望之光映照着老百姓最朴素的期待。改革推动下,一个服务14亿多人口,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日渐完善。

    一个个实招,回应百姓“上好学”的期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郑重宣示,体现了党的使命担当。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上好学”有了更多期待。

    改革,锚定了新目标。

    “原本两所学校教育水平有差距,大家都想上好学校,现在进行一体化师资配置和教学管理,人人都能享受优质资源了。”得知家门口的两所小学合并重组,实行集团化办学,辽宁省鞍山市的蔡先生很高兴。

    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画卷中,推动均衡发展不断掀起高潮:2012年,教育部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制度,历时9年奋力拼搏,全国所有县区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出台,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供遵循;两批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相继设立,瞄准提质难题攻坚克难;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随后,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实施……

    如今,基础教育跨过“基本均衡”的门槛,向“扩优提质”迈进。

    “孩子校外培训班少了,作业负担轻了,睡眠、运动、实践的时间增多了”“学校课堂教学更高效,作业设计更科学,课后服务水平质量更高”……学生和家长感受最深。

    上好学,在教育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中都能找到具体注脚。

    党的十八大以来,学前教育坚持普及普惠发展;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不断增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加速构建;高等教育破“五唯”深入推进,两轮“双一流”建设计划接续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全面构建;教师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强师计划”“国优计划”“双名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

    “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当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质量的杠杆撬动国民素质实现整体跃升,为民族复兴注入磅礴动力。

    一件件“小事”,提升群众教育幸福感

    什么是“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写道:“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

    老百姓的幸福账,是一件件小事的累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关键小事”进行改革,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幸福,在改革中具象化。

    “使用招生入学智慧平台,足不出户就能一次性完成孩子的入学报名,非常便捷、高效。”江西省上饶市庆丰小学学生家长徐莉为上饶市义务教育招生实行“一网通办”点赞。

    一道入学关,不仅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更传递着教育政策的温度。

    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正式启动,就近入学、公民同招、“十项严禁”等一系列“阳光招生”政策照进现实,极大解决了“择校热”、抢生源等顽疾。2024年,教育部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剑指“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还将“一网通办”等数字化应用明确纳入招生入学工作。

    每天早上一到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来到操场,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如今,全校学生体质监测优秀率大幅提升,新发近视控制方面也效果显著。

    一堂体育健康课,关乎青少年身心健康,牵动万千家庭的心。

    2019年,学生健康纳入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力促体教融合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为学校体育改革提供依据;教育部推动各地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目标,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总体实现国家防控目标;教育部等17部门携手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老师教我修改简历,还为我推荐了多个工作岗位,在面试前多次给予指导。”今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学院本科毕业生朴林梅如愿找到心仪的工作。

    一份录用通知书,事关高校毕业生人生发展,关系民生之本。

    面对屡创新高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党和国家“千方百计”“更大力度”“全力以赴”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保驾护航,教育部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相关部门打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组合拳,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初心,在久久为功的改革中升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老百姓的“急难愁盼”变为教育改革的问题清单:书香校园浸润新一代少年儿童、科学教育点燃好奇的心灵、明厨亮灶做出丰盛的营养餐、校家社凝聚前所未有的合力护航学生成长……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诠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含义。

    天下为公,民为邦本。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方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教育改革不变的指南针,指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道路,更开拓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