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聚焦创新素养 赋能素质教育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30年探索
刘玉斌 黄福裕 刘阳丹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前身是厦门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创办于1984年,是福建省示范小学、省级文明学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厦门实验区综合实验基地校。学校以“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现代品格,未来人才”为育人目标,自1994年起,学校开拓“少年科学院”育人路径,在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方面进行了30年探索,形成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模式。

    30年来,学校学生获得科技创新类国家奖项110项、省级奖项92项、市级奖项458项,88人次获得中国少年科学院的表彰,先后被授予“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福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小学”“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等荣誉称号。

    谋划

    探索发展新路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是塑造未来科技人才的关键所在。1994年8月,时任校长林乐千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的整体改革实验,努力培养“未来科学家”。2002年,学校开始推行“创新金点子”培养创新人才,制定《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方案,定期开展专题训练,为学生搭建通往科技创新的桥梁。2014年,全国少工委授牌“中国少年科学院科普教育基地”,成立厦门市小学界首个少年科学院——启明星少年科学院,在科技创新教育上迈出坚实步伐。2016年,学校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创新之星”奖项,成为厦门市首所获得该项荣誉的学校;学校在“小院士”创新素养发展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了创新素养课程体系,采用个性化评价,以“科学家名片”“启明星少科院评价手册”个性化成长档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启明星少年科学院是促进学生开展科创活动、发现和培养优秀少年儿童科技幼苗的重要平台。启明星少年科学院成立宣传部、活动部、科创部三大部门,定期组织教师及科技专家开展科普教育、科技培训、科学实验、科技竞赛、科普宣传等活动;组织和开展常规科技实践活动与科技赛事项目;开设了乐高、机器人编程、小小发明家、车模建模、航空航海、创客、人工智能等15个科创社团;建立了厦门市小学界首个太阳能科普教育基地、首个“壁挂科技馆”;开辟“拾果园”“乐耕坊”等种植劳动基地。整合优质丰富的科学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科技创新、研究性学习、长周期科学探究等科学实践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启明星少年科学院一项常规性的校本课程。学生从三年级开始,从学习及生活中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每到假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校自编的研究性学习手册,从选题入手,设计探究过程,尝试从不同角度解释、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并在启明星少年科学院班级工作站进行专题分享,择优进行年段交流展示,推送表现优异者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形成了多类别的优秀成果案例。

    实践

    打造“硬核”课程

    基于启明星少年科学院培养“小小科学家”的教育理念,学校建构了“面向全体学生、系统化课程资源、联动课堂内外”的创新人才早期素养培养特色课程体系。

    一是打造思维训练专题课程。建构“金点子”课堂,逐步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科技创新专题教学模式。每学期初,在科学课开展为期一周的创新思维训练课,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创新启蒙专题教学。每学年科技节以年段为单位开展创新项目、创意项目评比,促进创意作品项目化,再择优推选参加各类科创赛事,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搭建更高的展示平台。二是创新校本课程实践手册和案例。结合优秀创新思维培养教学案例,形成“《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课程操作方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动员》专题教案”等系统化的创新素养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制定的《科技创新方案征集手册》《研究性学习手册》等活动手册已成为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思维训练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养成创新素养。三是建构“创新融合”常规课堂教学实践模式。将“创新人格特征、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等创新素养培养目标融入科学课程,开展项目式、单元式、探究式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形成“融创课程”,实践提炼了多种类型案例。

    圆梦

    致力于培养“小小科学家”

    启明星少年科学院一成立,就确立了少年科学院章程,独创“科学家名片卡”“启明星少科院评价手册”等开展争章评价。通过“彩色徽章—银色徽章—金色徽章”的阶梯式奖励机制,及时表彰获得“小小科学家”荣誉称号的学生。培养他们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信心,让更多有特长的学生得以成长。

    启明星少年科学院点燃了学校科技创新的火花。学生在培养创新素养的校园氛围中得到浸润式成长,对科学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以人类的进步为己任的世界观,凝聚起薪火相传的力量。“会观察,爱思考,会创新”成为学校学生的闪亮标签。学生走进社区,参观考察,调查研究,实践探索,领悟了科技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地位,诞生了“小广告清除器”“声音的特性探究仪”“体温远程监测提醒器”“车载手机防遗忘提醒器”“指套刀”等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作品。历年来,学校在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环球自然日”、“自然笔记”、模型竞赛等诸多科技赛事中摘金夺银、硕果累累。

    30年来,科技创新梦深深扎根在厦外附小每名学生的心田,他们成为到中学、大学开展创新活动的主力军。多名业已毕业、投身科学研究领域相关工作的学生回忆道:“在少科院的成长经历,锻炼了我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领导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培养了我主动学习、不断探索的潜能。”“我在少科院丰富的活动中磨炼‘逆商’,每一次的失败和成功都成为宝贵的经验,帮助我更加坚韧不拔地面对未来的挑战。我深刻地记得那些老师和评委的鼓励与指导,以及在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和自信。竞赛拓宽了我的眼界和兴趣爱好,通过与同龄人的学习交流,还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未来祖国的科技天地群英荟萃,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学校深刻地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要目中有人,应着眼于人的发展,除学习能力外,沟通合作能力、理想信念和责任感等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品质。未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面向未来的新时代领军人才,他们健康自信、尊重自然,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既能在生活中关爱他人,又能热忱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

    (刘玉斌 黄福裕 刘阳丹)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工作30年探索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4-07/16/08/ZGJYB2024071608_b.jpg 08 中国教育报 9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