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1日 星期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推进一体化培养 提升教师教育成效
李燕芸

    办学85年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坚持扎根祖国南疆,以为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培养优秀师资为己任,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学校通过加强师范专业建设、实施师范专业认证、开展教育援边帮扶,探索、推动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成效,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发展。

一、一体化培养理念更新

    1.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与要求,出台基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实施意见,组织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题培训,坚持产出导向评价,引导教师主动适应数字化发展要求,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创新,主动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效追踪、数字化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探索等工作,助力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2.强化一体化培养理念

    职前培养是职后发展的基础,职后培养是职前培养的延续与提升。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以师范生培养需求调研、毕业论文指导、师范生技能考核、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为抓手,推动高校和中小学建立“双导师制”,推动建设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高校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研究、中小学的教学实践与教师培养等方面优势与经验,探索、提升协同育人成效。

二、一体化培养过程参与

    1.共研人才培养方案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通过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推动建设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建设,推动中小学等利益相关方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全过程,更好地把握中小学等用人单位对师范生能力、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学校通过在中小学等用人单位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基于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提升师范生培养目标的精准性、培养过程的保障性与培养质量的适应性。

    2.共管学习成效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与平台,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建立健全师范生学习满意度与用人单位认可度的追踪评价机制,联合中小学等用人单位共同做好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认可度、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情况的追踪与调研,充分掌握师范生的学习满意度、社会适应度等情况,深入了解毕业师范生对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考核评价、实习实训等方面工作的意见建议,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探索推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与评价方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师范生学习效果与发展成效的追踪和保障机制。

    3.共担职后培训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以教育援边帮扶为契机,以助力学生终身学习、建设校地教育共同体为目标,探索构建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一方面,围绕中小学在教师教育培训方面需求,开展组团式教育帮扶、培训指导工作,建立健全校地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校地教育共同体建设。另一方面,互派教师培训学习,完善线下互访、线上互动培训指导机制。高校选派教师到中小学开展顶岗锻炼与跟班学习,更好地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通过反向设计,完善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提升师范生培养适应性与满意度。中小学选派教师到高校访问学习,助力中小学在管理、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提升。

三、一体化培养成效检验

    1.加强师范生培养过程监控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等平台对师范生技能考核、学习过程成效评价、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工作成效与规范性进行监督评估。通过加强与中小学的帮扶合作,进一步规范、明确合作内容与帮扶形式,推动中小学教师制度化、常态化深度参与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培养目标调研、师范生技能考核、师范生实习试讲考核、实习实践指导与管理、毕业生学习满意度、毕业生培养适应度追踪与调研分析等工作,确保一体化培养工作有序开展。

    2.加强一体化培养成效检验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与中小学围绕共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共建实践课程、共管学习成效、共担职后培训等工作,对师范生职前职后培养各环节实施动态监控、反馈与调整,加强对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成效的检验,根据社会需求、岗位需要、信息技术发展等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完善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与内容,及时掌握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存在难题、影响因素及其生成机理,有针对性地完善师范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保障一体化培养机制有效运行。

    (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24JGZ161]阶段性成果)

    (李燕芸)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