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1日 星期四
成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于立德树人的英语读写课程思政实践
杨静

    成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办学历史始于20世纪60年代,具有丰富的人文底蕴,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英语骨干师资进修与课程改革示范基地、四川省中小学英语师资培养中心。自2019年教育部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外国语学院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将课程思政渗透到高校英语教学中。

    近两年来,外国语学院教师获批5门成都师范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和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现有“英语语音”“综合英语”等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还荣获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二等奖、2023年全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一等奖等。在这一背景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核心的英语读写课程,更是“文以载道”的思政载体,其涵盖维度广、人文社科色彩浓厚、思政元素可扩展性大。因此,为解决当前外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缺位、专业与思政“两张皮”等问题,外国语学院求解阅读课程“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师杨静所在的“英语阅读”课程组,契合师范生师德养成等人才培养目标,从读写课程的实践价值出发,探究了思政元素与知识和技能教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实践路径,旨在增强英语师范生的文化自信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中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如下。

    确立“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

    对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在注重“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英语阅读”课程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尤其强调围绕“文化基础”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将政治热门话题和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由浅入深地展开思政元素的引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思考,尊重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让学生在各种价值体系中深刻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在明确这一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实现了知识与道德品质的相互促进、读写能力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思政教育与读写教学的有机融合。

    挖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内容

    “英语阅读”课程组努力挖掘教材中关于“诚信精神”“情理兼修”“热爱科学”“文化交流”“民族团结进步”和“爱国奉献”等主题的思政元素,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英语阅读”课程组认为,当思政内容切合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境时,便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投入。例如,通过阅读《英语阅读(1)》教材Unit 13中关于乔布斯发明iPhone改变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分析乔布斯的心理韧性及其对事业的专注精神,可以帮助师范生塑造“热爱专业,认真投入工作”的教师品格。

    创新“混合”+“融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是贯穿教学过程和完成教学任务的纽带。因为“教≠学≠会≠用≠有效”,要将不等式中的不等号换成等号,不仅要在教学内容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还要依赖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英语阅读”课程组采用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参考BOPPPS有效教学模型,将教学过程的引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和总结6个部分转化为混合式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部分,并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这包括了“学习目标设定、翻转课堂学习、教学活动实施、教学效果测试、教学内容总结、基于项目的读后续写”6个阶段。

    构建“思创”+“专创”双驱动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思政“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理念下,“英语阅读”课程组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创新性地推进思政评价机制改革,通过以赛促学和产学研一体化两大渠道协同育人。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中构建了问题导向、小组任务、班级讨论等知行一致的外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完成读写结合的“思创”任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短视频大赛等专业竞赛;另一方面,教师于课外利用产学研项目为学生参与“专创”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在个人阅读与群体阅读、课本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构筑起主体间性关系,用共情凝聚共识。“英语阅读”课程组努力尝试将学生的竞赛成绩和科研得分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让学生体会到“是阅读促进了内在自我的修炼”。

    英语读写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活动表明,英语专业人才的读写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可以实现有机融合。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师范生的综合素养,还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实现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本文系教育部门2022年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英语泛读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20802690313953]阶段性成果)

    (杨静)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