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二
浙江玉环纪委监委专项治理“进校园”事项,推动事项同比降九成
亮“监督”重剑 还校园安宁
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冯敏吉

    本报讯(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冯敏吉)最近,浙江玉环某单位接到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在市纪委监委联合市教育局开展的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专项治理中,该单位进校园开展幼少儿才艺选拔赛的申请,因涉嫌商业性质,不予通过。接到通知后,该单位立刻叫停了比赛项目,并开展了“进校园”事项的自查工作。

    就在去年,玉环市完成了对全市中小学的“自查”,发现各类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问题突出,共计相关事项106条。

    和很多地方一样,有时候光凭教育部门的一己之力,很难将一些事项“拒之门外”,诸如各类转发、关注、下载等临时性任务更是屡禁不止、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各类政务APP、公众号、小程序的推广打卡任务,老师的时间精力被占用,家长也时常抱怨。”城关中心小学副校长陈爱萍说。

    今年初,浙江将“中小学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问题”纳入全省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范畴。为此,玉环市大胆先行先试,将其列为市纪委监委的专项治理行动,创新实施“边调研、边整治、边规范”的工作模式。

    近几个月来,市纪委监委为“查清病情”,按乡镇划分,由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抽调党风政风监督室、相关派驻纪检监察组及乡镇(街道)纪(工)委人员力量开展专题调研。以“普遍摸底+样本研究”的方式,针对1000余名师生、家长群体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并重点选取11所中小学开展一线座谈,让各校把问题和诉求摆到桌面上,逐一对“进校园”事项进行评估论证。

    “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陈爱萍说,经整治,现在非教育教学事务陆续退出了校园。其间也没有一刀切、满堂清,个别对学校发展有积极意义的事项,重新规范后可作保留。如某协会申报进校园开展营养宣传,没有直接被拒,而是建议活动对象从学生调整为学校食堂工作人员。

    城关一中学生家长李女士也有同感:“过去要求学生百分百打卡观看视频,完不成就转嫁给我们家长。现在,家长不必应付任务,孩子也有更多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了。”

    有了市纪委监委监督的背书,玉环市教育局遵照“非必要不进、凡进必审”原则,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非教育教学事务“进校园”的通知》,明确5类事项禁止性清单,并建立事务“进校园”审批机制,由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评估论证。同时,市纪委监委下发通知严禁各单位强制摊派无关事务,督促市级教育部门从严从紧落实审批关口,严格实行“一事项一抄告”,全程做好跟踪督查,并定期组织“回头看”行动,防止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

    据统计,玉环市前两季度各类“进校园”事项同比下降90%以上。玉环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阶段将继续联合市教育局开展系列整治活动,建立“严排查、促整改、重防治”的闭环监督模式,切实减轻学校的非教育教学事务负担。

非教育教学负担要“根上治”

本报评论员

    教育有规律,教师有主业。如果长期为各类非教育教学事务负担所累,教师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最终影响的是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和未来。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加强整治,非教育教学事务负担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这些负担在基层并未完全禁绝,依旧在校园里大行其道。究其根本,是一些地方行政管理部门众多,受非科学政绩观的驱使,将部分考评项目盲目转嫁到学校身上,加重了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

    如何从“根”上治理?浙江省玉环市亮出了一把“监督”的重剑,将其列为纪委监委的专项治理行动,创新实施“边调研、边整治、边规范”的工作模式。纪委监委积极介入,在当地开展“起底式”排查,到基层一线察实情听民意,不留监管死角。能解决的问题“不过夜”,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限期改”,对教育有益的事项不“一刀切”。同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给所有地方行政管理部门“警钟长鸣”。

    有了纪委监委监督的背书,玉环市的整治工作彻底打了翻身仗,破除了长久以来的痼疾顽症。可以说,在全国正在开展的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的背景图中,玉环写下了亮丽的一笔。期待有更多地方能破旧立新,找准病根、直击要害,切实减轻教师的非教育教学事务负担,还教育应有的清朗和宁静。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