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中国应用型大学前十强的台州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传承弘扬“澡身浴德、修业及时”的校训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垦荒之志、扎实本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学院“1139科技小分队”(100支科技小分队、1000余名师生、服务300多家企事业单位、面向台州9个县[市、区]),自带干粮,“一对一”长期驻扎在企业,形成一支“不走的科技服务团”,全力攻关前沿科技,赋能地方产业的迭代升级、提质增效,同时创建了科产教深度融合的育人新模式。
建立完善体制机制
提升联动向心力
一是党委搭台,做好“娘家人”。2019年以来,学院先后与玉环、黄岩、仙居、椒江4个县(市、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量身定制的56支科技小分队,分4批“嫁”入企业、“嫁”进社区,并“陪嫁”一批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平台“彩礼”,如与黄岩区共建浙江(台州)模具与塑料产业研究院,与椒江区共建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等,共建系列产业学院。
二是成立联盟,筑好“新战壕”。学院打造制药与大健康、数据与智能制造、生态与人居环境、人文与社会四大学科群,形成了一批与产业群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特色专业群。坚持系统观念,在科技小分队融入“经济细胞”的同时,深化与地方百亿产业集群的耦合,整合行业龙头资源,牵头成立了浙江温岭工量刃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及浙江(台州)智能制造、台州市医药医化产业、浙江(台州)建筑业现代化等产教融合联盟,将科技小分队送上大平台,携手攻关核心技术,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产教深度融合,念好“育人经”。为适应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学生学习需求,学院依托科技小分队,将科研与育人相结合,构建“科技·产业·社会”三维交互育人空间,立足科教融汇推进课程“项目化”,立足产教融合变革课堂“场景化”,立足社教融通推动育人“思政化”,逐步打造有参与感、有获得感、有价值感的“三融三化三感”育人路径,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心志真诚
实现服务全程化
一是“自带干粮”,减负松绑轻装上阵。学院党委专题研究制定科技小分队的建设与实施方案、考核管理办法,为科技小分队成员松绑减负、消除后顾之忧,为每支科技小分队定额配备工作经费,沉入企业一线,找准发展难堵点、服务切入点、合作共赢点。
二是“长期驻扎”,真情实意做优服务。从2019年10月首批科技小分队“出征”以来,学院已累计派出104支队伍,服务企业300余家,参与科技服务3000余人次,派出的博士到企业“长期驻扎”做好服务。
三是“全程陪跑”,谋在长远终身质保。“单次服务不是目的,终身质保才能延续”,这是科技小分队的口头禅。单次项目攻坚、单个产品研发、单条生产线优化等只是发力点,助力企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加快转型升级才是最终目的。例如,韩得满·净化控股科技小分队研发了集技术开发、工业设计和装备定制于一体的系列工艺包,为企业提供生产全链条服务,多项成果荣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问题导向
凸显服务精准度
一是破解痛点,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靶向瞄准企业发展“卡脖子”问题,累计解决企业(行业)技术难题近500个,达成意向协议200余项,实现成果转化150余项,实现经济效益近100亿元。得益于科技小分队与企业的深度融合,高层次科研项目“接地气”,近5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别项目146项、省部级科研奖40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16项,承接横向科研项目1000余项,成果转化金额逐年提升。
二是疏通堵点,全面赋能行业发展。学院创造性设立创新药物、湿地与克隆生态学、先进涂层材料等27个紧密对接台州“456”先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学术团队制研究所(院),拓宽招贤纳士通道,引进一批国家引才计划专家等领军人才,携手地方政府部门、龙头企业成立了头门港产业学院、银轮商学院、模塑产业学院等产业学院群,创新特色鲜明的“843”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设计(论文)真题真做量达到工科论文总量的9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位居浙江省高校前列。
台州学院“1139科技小分队”服务成效显著,获得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个人)、第十三届全国发明创业奖人物奖,相关典型案例以专著形式出版发行。科技小分队在服务中优化教书育人、在服务中促进科技创新、在服务中凝练学科方向、在服务中汇聚办学资源,着力培育专业人才,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金燕仙 赵小明 韩得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