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艺术蓬勃发展,通过主题性绘画构建国家叙事的视觉史诗已成为绘画创作与研究的着力点。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在充分继承和学习老一辈艺术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情境中不断拓展新的绘画形式,将叙事、绘画等诸多因素有效融合,深耕主题性绘画创作沃土,打造绘画艺术新高地,为观众呈现更多高质量的绘画作品。
赓续优良传统
凝聚创新动力
鲁迅美术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1938年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在主题性绘画和雕塑创作、艺术家培养等领域表现突出,为中国艺术及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世纪80年代,学校开启了全景画创作之路,为主题性绘画创作奠定了基础。1986年至今,学校先后创作了《攻克锦州》《清川江畔围歼战》《莱芜战役》《井冈山革命斗争》等九幅大型全景画作品,从前期资料筹备到创作中的油画语言表达,共同构成了全景画的完整创作方式,为后续艺术家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经验。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继承了延安鲁艺时期、东北鲁艺时期和东北美专时期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积极投身教学、绘画、科研与创作事业,将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使师生的专业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发展,进行大量的经典主题创作,不断创造和传播红色文化经典,打造国内知名的文化艺术品牌,为繁荣文化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真正体现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属性。
重视创意实践
培养创新能力
进入新世纪,中国绘画艺术在理论、观念、技术等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艺术面貌逐渐多元化,人们对油画艺术发展的历史梳理、对绘画观念演变的脉络把握以及对油画技术的演进过程都有了清晰且系统的整理与研究。在这种历史情境中,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将主题性创作及全景绘画创作的优势融入到油画系学科建设中,将古典主义与当代艺术的绘画经验与传统创作语言结合,创作出了更为细腻、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在还原历史瞬间的同时,在绘画语言的丰富性上取得了更大的突破。一是在绘画语言的参照系上,尝试将新古典主义的画面形式及创作技巧引入创作实践,在创作中尝试将学校全景画的语言表达与古典主义经验结合。二是在创作中尝试将当代绘画的实践理论引入创作,提升画面的形式趣味性。三是尝试将卡拉瓦乔的光影观念引入绘画实践。比如,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创作的大型主题性绘画作品《澳门回归》,在创作方法、绘画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被评为具有历史代表性的优秀美术作品,成果入选《光辉历程 时代画卷——美术作品中的党史》节目,为北方主题性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经验;《雷锋精神永恒》画面构图采用经典的纪念碑式构成,人物呈三角形放置于画布中央,雷锋被他的战友和少先队员环绕于画面中央,大家聚精会神地聆听雷锋同志的讲述,一束温暖的阳光照在雷锋脸上,他抬起头看向前方,目光直视观众,将画面情境引入观众,使观者与画面产生共鸣。
加强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力量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始终秉持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关注教师成长,打造学历结构较高、梯队建设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师资队伍。一是鼓励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积极创作参加各种专业展览并举办个人展览,提升专业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是弘扬鲁艺传统,激励广大教师践行好职责与使命,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以新时代的文化气象和学术气象,描绘时代图谱。比如,邀请退休教师姚殿科到艺术大讲堂开展学术讲座,围绕“关于鲁艺光荣传统”“有道学术,术尚可求”“关于培养专业兴趣”等主题,传授自身的艺术学习和创作经验,解答师生在学科建设、专业学习方面的困惑,激发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热情,提升主题性绘画创作的主动性。三是加大校际交流力度,积极聘请著名艺术家、学者讲学,以新的观念和新的表现方式积极参与当代艺术活动,借鉴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关注大学科领域基础概念的宽度,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比如,邀请德国哈勒美术学院教授乌尔里希·克利伯定期为水彩画系讲授“绘画构成原理”,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教学思维和体系;邀请澳大利亚艺术家露西安娜·方塔纳兹到水性材料工作室进行为期四周的彩墨绘画教学实践等。四是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按照计划认真组织开展集中专题学习,努力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增强教师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性,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教学保障和精神动力。
鲁迅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秉承延安鲁艺革命传统,努力创作更多描绘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宏伟画卷,为繁荣文化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李鹏鹏 尹晓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