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高校新风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赤峰学院
多措并举 着力构建生动高效美育体系
李娜 王艳丽

    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实现“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是引领大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提高艺术素养的重要方式。赤峰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美育工作,20年来不断因时因势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与探索实践,秉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理念和“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着力构建一体化美育体系,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力争以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着力构建生动高效的美育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

    打牢美育体系基础

    学校成立了“赤峰学院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制定了《赤峰学院美育工作方案》,明确了美育工作目标,确定了以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紧紧围绕高校专业类艺术教育、普及类艺术教育和师范类专业艺术教育三个重点领域,将美育全面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和改进美育教学。专业类艺术教育侧重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普及类艺术教育侧重完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普及艺术教育推进机制,师范类专业艺术教育凸显师范教育特质。

    加强美育课程建设

    凸显美育功能

    赤峰学院实施“大美育”模式,始终致力于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通过对美的认知、体验、感受、欣赏到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品位、格调与素养。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重点培育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精神,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开设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创造条件增设舞蹈等学科课程。学校艺术课程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内容。在保证当前学校艺术课程能够开齐开足的基础上,纳入“红山”蒙古族纸艺、动画影片分析、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环境创设实训、民族民间美术概论等课程,有利于学生艺术通感和审美联觉的培养,从多感官、多方面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推进美育教学改革

    让美育提质增效

    推进美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探索构建网络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公选课,实施美育课程全覆盖。成立了赤峰学院美育工作室,加强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提升高校美育科学研究水平,打造一批美育科研项目,重点研究高校美育的课程、教学规律和模式,深入研究中华美育精神与美育教学相结合。

    组织筹建美育重点学科。将美育重点学科建设纳入学校重点学科发展规划,改善学科发展条件,构建学科发展平台,增强科学研究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协调美育重点建设学科与其他美育相关学科的关系,促进融合发展。自2019级本科生开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单独设置“美育选修模块”,开设相关美育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实施面授课程与网络课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建设具有赤峰地区民族和地域文化特色课程,积极吸收本地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传播本地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重点加强民族特色教学等优秀美育课程和精品美育课程建设。

    建强美育教师队伍

    促进美育高质量发展

    学校在配齐配好美育教师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求各科教师积极寻找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艺术的手法,使学生愉悦地接受知识和经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学习的体验中去,充分感受学习带来的快感、美感和成就感。

    学校把提高美育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全面提高美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质量。不断加强专业类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优化专业艺术教育师资结构,搭建院系、校际合作交流平台,提升美育教学研究的整体水平。根据在校学生总数合理安排普及类艺术教育教师的配比。鼓励艺术类二级学院、人文传播类二级学院等相关教学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活动,鼓励教师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与社会影响力,在普及艺术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打造美育平台

    丰富美育活动载体

    美育并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吸收,美育知识的创造和表现,必然依托美育知识的实践得以实现。学校利用开学季、毕业季、重要纪念日等活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在欣赏艺术作品、开展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完成美育。

    校园文化节“艺”彩纷呈。在开学季两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全校范围内集中开展如校园文化节开幕式暨专场演出、校园主持人大赛、“十佳歌手”大赛、校园竞技场、名师讲堂、书画名家进校园、街舞大赛、创业沙龙、设计大赛等集娱乐性、学术性、艺术性于一体的20—40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大型文体活动。在文化节期间,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组委会各职能小组和活动承办、协办单位认真组织、精心策划、沟通协调、分工协作,各党总支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在文化节闭幕时,组委会表彰一批学生“才艺之星”和优秀组织单位。校园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有利于发掘学生潜力,发挥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展示师生员工多姿多彩的生活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目前,校园文化节已成为赤峰学院的文化品牌,成为赤峰各界关注的文化盛宴,成为展示学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毕业季”活动丰富多彩。为激发学校学生的爱校情怀和兴校荣校的热情,赤峰学院将毕业季活动作为毕业生离校教育和为毕业生服务的重要平台。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二级学院各自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活动领导小组,专人负责管理,拟定活动方案,明确活动进度,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每年学校集中组织盛大而隆重的毕业庆典、学位授予仪式,校长亲自为每名毕业生颁发证书,拨流苏合影留念;邀请高中校长、优秀毕业生家长举行座谈、联谊活动,并为毕业5年内的优秀毕业生颁发卓越奖学金。各二级学院围绕活动主题,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毕业工作进程,举办了为毕业生送祝福,学长先进事迹报告会,就业、考研经验交流会,“毕业季”微电影拍摄以及爱心捐赠、志愿服务、校友论坛、创业讲座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特色创新活动。

    毕业季活动营造了昂扬向上、感恩奉献、文明和谐的毕业氛围,深化了学校和毕业生的情感联系,阐释了大学精神,引发了广大师生的强烈共鸣,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学生活动创新项目如火如荼。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充分激发广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化、项目化、常态化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经过精心设计和周密部署,学生活动创新项目工作于2015年年底正式启动,项目在申报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密切关注和积极响应,学校对每一个创新项目均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为加强对这一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以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为成员的学生活动创新项目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三个督查组,全面负责项目的评审、实施、检查、指导。

    学生社团百花齐放。聚焦青年成长,实现了校园文化和学生社团建设从“活动导向”向“功能导向”的发展。紧密围绕时代主题和青年学生兴趣爱好,积极倡导“传统活动重质量出新意,新鲜事物重引导出效果”的群众性活动方式,设计开展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团员青年的文化修养、艺术品位、强壮体魄和健全人格,扎实推进美育工作。学校学生社团涵盖了科技创新、公益服务、思政理论、文艺体育、创业实践等各个方面。平均每学期开展社团活动60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2万人次。逐步完善了“经纬交织”的学生社团管理模型,引入社团成果报告册和诚信档案机制,推进社团财务与考核规范化建设;加大对新社团的孵化力度,注重向理论型社团的资源倾斜,做好社团发展定向支持;密切社团与指导教师间的联系,深化社团指导教师作用;每年举办社团文化节,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通过精彩纷呈的社团活动集中展示社团风采。

    营造美育环境

    浓厚美育氛围

    美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美育环境创设,文化浸润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有所表达,让校园的一草一木皆能够成为美育载体,形成浸润式的美育环境,让浸润式美育校园文化氛围渗透到学生中去。如校园“精气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世致用 立己达人”等校园小品、办公场所、教学楼楼道文化墙、教室内外设计等校园文化建设展现了学校的校风,班级公约、励志格言及其创意解读展现了遵规守纪、自律自强的班风,潜移默化地强化了学生的规则意识、集体观念,助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美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舞狮等表演庆祝;端午节举办校园游园活动,感受传统节日魅力;中秋节赏月,在品味美食中体味中国人期盼团圆的美好情感。通过这些节日活动,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心里形成一种美学的标准,引导学生实现对美的追求。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审美形态,这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美学的丰富性。

    美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大地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高校美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重大使命,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近年来,赤峰学院在艺术教育、社团建设、教师队伍建设、非遗艺术活动进校园等方面开展探索与实践,协同开展美育工作的新模式,通过实施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艺术实践活动普及行动等,进一步加强学校美育工作,强化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加强校地合作,从而把协同育人做出成效、做出特色,形成亮点和品牌,构建赤峰学院现代化、多样化、高质量的美育体系。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课题项目“内蒙古地区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3KTYJ19]阶段性成果)

    (李娜 王艳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