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探索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 协同育人模式
杨春娟 许国纯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山东高校地理联合野外实践教学联盟(以下简称“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开放、创新、合作、共享、拓围、辐射”为宗旨,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为目标,通过“基地同享、科教同域、思政同行”的协作范式,打造集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操作性于一体,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联盟共同体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应。

    高校联盟: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共行、协同育人

    2018年,鲁东大学牵手山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泰山学院地理学类相关学院,共同成立了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

    围绕培养高质量地理人才的目标和需求,该联盟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进行探索、创新与改革,以开放、共享、发展为理念,把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育人力量进行对接,建立起校际合作互助和跨校资源共享机制,将校园小课堂和现实大社会相结合,构建高校和社会协同、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实践育人新模式。

    在新模式体系下,联盟各高校分别打造从点到面、聚面成体、多体联动的思政教育场景,开展系列教学创新实践活动,共同提高和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活力及实效性,持续推动高校与社会协同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培养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报效社会,具有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时代青年。

    为了实现专业课和思政课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结合山东省各地丰富的地理以及历史人文资源,立足于国家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理念,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寻找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结合点,设计打磨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将专业知识植入立体文化并进行沉浸式强化,把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2000公里‘移动课堂’”。

    联盟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分别在胶东半岛、沂蒙山、泰山、东营、曲阜等地打造实习基地,借助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基地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及革命底蕴,利用泰山基地悠久绵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东营基地恢宏磅礴的黄河文化资源、曲阜基地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等,打造菜单式、可组合的野外精品实习路线,创建实践教学虚拟教研室,构筑专业学科和思政元素相结合的交汇体系,确立运行保障机制,开展闭环式、宽领域、多层次的野外实习,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野外实习: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培养情怀

    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结合地理学科的专业特点和优势,立足于地理专业的“人地协调观”,运用该学科的视野、理论和方法,强化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关注地方、国家、全球的治理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大局观,以及严谨、精益、卓越的认知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联盟依托各实习基地平台的资源,把专业课和思政课相结合,构建大学生课堂内外红色教育体系,将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泰山“挑山工”精神等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和野外实习实践,打造学生野外实习思政“金课”,围绕各地生态保护、黄河安澜、农业高质量发展等,通过地理野外实习与思政融合教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胶东滨海岸线修复和港口建设、国家农业公园建设、胶东开埠文化与城市发展等。

    通过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用实践教学的杠杆撬动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率,加深了学生对国情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也促使学生进一步升华思想,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唤醒和坚定了学生内心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广大青年学生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学生的野外实习实践过程中,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以增强理想信念、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围绕“党旗飘扬、学做结合、护航野外、示范实习”这一主题,组织青年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实践育人活动。一是设立了临时党支部,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两学一做”学校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二是在实习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大力举办“踏寻英雄足迹,传承红色精神”“明德勤学做引领,立德树人当表率”“铭记党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感受张扬升腾的民族力量”“探寻沂蒙老区,学习红色精神”“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等主题党日活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锻造、培根铸魂。

    通过野外的实习实践,学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学做结合,不仅实现了专业课和思政课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坚韧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还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培养了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师资护航:积极评价反馈,共育时代英才

    为了给实践教学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保障,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始终强化思政师资护航,从各高校抽调优秀的专业教师和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教育团队,同时全国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省级教学名师等育人专家全程指导。联盟还邀请了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抗战老兵、地方政府部门相关领导、企事业单位参与,充分借助校园和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教育元素,形成相互协调、互动共生的协同机制,实现大学生实践教育社会化。

    在实习实践中,联盟以跨校、跨专业分组的模式,设置可变和个性化的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交流野外实习经验,确立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等,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与家国情怀的系统性训练。通过训练,学生能够自觉养成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的思想觉悟、道德品格、科学精神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山东高校地理G5联盟将继续探索和完善全要素育人体系、全过程非标准学业评价、全方位个性化培养、全师资立德树人、全领域资源共享,在地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野外实习实践中学做合一、育人铸魂,加深学生对国土的认知,培养具有爱国情怀、道德和科学素养、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联盟式’实践育人共同体探索研究”[项目批准号:22JDSZ3170]阶段性成果)

    (杨春娟 许国纯)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