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湖州学院
全方位构建高校美育浸润新格局
罗慈花 季岐卫 徐誉源

    美育是涵养审美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浸润情志心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教育,是新时代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湖州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重要部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大力推进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逐步形成全方位美育浸润新格局。

    强化以美育人

    完善学校美育工作机制

    领悟美育浸润内涵价值,加强美育工作共识。强化学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功能,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涵养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塑造心灵品行,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校党委多次组织专题学习,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门和浙江省政府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部署,对学校如何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进行专题研讨,全校上下对美育浸润行动深化了认识、达成了共识。

    完善美育浸润工作机制,形成美育工作合力。加强美育工作是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任务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育精神的具体行动。坚持学校党委对美育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部、公共教学部等部门的美育工作职责,设立公共艺术教研室,充分发挥公共教学部、人文学院、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等相关院系的美育功能,形成美育工作合力。

    健全美育浸润育人体系,将以美育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从纵向来看,涉及学科专业体系、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服务管理体系等,而美育工作体系则贯穿其中。学校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将美育纳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不断推进学校美育工作体系与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社会实践、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和质量评价体系的贯通融合、立体架构。开设了人文社科类、艺术体育类、自然科学类三类通识选修课程,努力搭建起彰显学校特色优势的“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活化以文化人

    坚持正确美育工作方法

    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在守正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基于守正传承,学校开设了文化概论、中国美学史、中国古典小说鉴赏、唐诗赏析、王阳明心学等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鉴赏课程,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不断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特征,彰显新时代高校美育浸润的时代性、创新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得以在当代大学生中真正“潮起来”“火起来”“传起来”。学校所在地湖州素有“丝之源、笔之源、茶之源”之美誉,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乡村非遗双创”公益服务设计活动,完成87项乡村非遗技艺的记录,设计236项非遗文创产品、品牌及包装,开展58次非遗传承人申报培训与专业讲座,使乡村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文化影响力。

    把握好“坚守”与“兼容”的关系,在坚守中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坚守这个文化“根脉”,新时代高校美育浸润既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又要秉持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和包容态度,积极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学校既建好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艺术美学课程,也积极指导教师开好介绍西方文化、西方美育思想的有关课程,如西方美学史、东西方文化与哲学、古希腊罗马神话、葡萄酒文化品鉴、世界史电影赏析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西方文化、西方美育思想,将西方先进思想与中华美育文化结合,涵养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素养。

    协调好“认知”与“践行”的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美育浸润方针。学校美育工作的落脚点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通过系统的美育理论学习,学生能够构建系统的美育认知框架,强化审美意识。实践出真知,美育实践教育能将美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审美实践技能,提升审美能力。为此,学校举办了系列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如“颂歌献给党,歌声赞党恩”活动、“美丽中国·白鹭创城”行动系列活动、“诗画新湖州”桃花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等。

    平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不断完善学校以美育人的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方针,推动学校美育浸润高质量发展。“主体”层面通过建课程、建队伍、建资源、改手段,构建学校美育质量保障机制。在“主导”层面,学校不断创新美育教学理念,大力推进第一课堂启发探究式教学改革,努力丰富第二课堂的艺术实践活动,增强美育教学的参与性和体验感,着力提升大学生参与美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深化以美培元

    彰显美育课程育人功能

    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美育教学体系。构建“一二三课堂融通”的湖院特色美育课程体系,即加强美育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丰富第二课堂育人载体,拓展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坚持“四个结合”的美育教学原则,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追踪学科前沿相结合,坚持文科与理科相结合,坚持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逐步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美育模式,引导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建设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资源。深入挖掘学校美育优质资源,建设美育类一般通识课程50多门,包括美学和艺术史论类、文学鉴赏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音乐舞蹈鉴赏类、戏剧影视鉴赏类、美术书法类等。同时,依托区域本土文化资源,建设了一系列文化与美育特色课程,譬如湖州地方文化研究、江南文化家族与名人多彩生活、茶与茶文化、泡好一壶中国茶、咖啡与甜品基础、趣味园艺等,并把湖州的非遗文化、生态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提升教师美育素养,发挥职业美育功能。认真落实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教师美育素养提升行动。学校组织教师前往湖州非遗展览馆、巧克力博物馆、余村“两山”理念诞生地参观考察,让教师亲身感受湖州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如“浙江诗词大会”“湖学大讲坛”系列讲座,涵养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美育情怀。提升美育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与研创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美育思想与艺术理论研究,近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相关科研课题10多项。人文学院联合中国词学高峰论坛、浙江诗词大会、宋词文化艺术节等文化载体,持续深耕宋韵“湖学”研究,不断擦亮“宋词之州”文化品牌。音乐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积极开展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在相关期刊发表油画、插画、速写等作品20多件、学术论文20篇,教师的美育职业素养明显提升。

    (罗慈花 季岐卫 徐誉源)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