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备考“人生教练”不能盲目跟风
孙旭

    近年来,“人生教练”在社交媒体上悄然走红。“人生教练”主要通过对话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职场、人际关系等涉及个人成长的服务。聘请一位经过专业认证的“人生教练”,费用颇为昂贵,每小时的收费标准通常在数百元至上万元不等,具体金额因认证等级而异。据统计,全球认证教练人数已突破5万人。在中国,有一大批大学生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备考,积极申请专业认证。

    大学生热衷考证的现象屡见不鲜,背后有多种原因。一方面,不少大学生出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焦虑,将考证视为一种保障。许多招聘单位对特定的证书抱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些证书就像是一把把打开职业大门的钥匙,缺少它们可能让大学生失去机会。因此,对一些大学生而言,考证就是为未来职业生涯积累底牌,以此来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也促使大学生投身于考证热潮。面对数以百万计的求职竞争者,大学生的“求生欲”越来越强。在这种背景下,考证几乎成了一种“标配”。

    大学生热衷考证可以理解,考证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考证的目的。如果考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那么这样的考证是有意义的。反之,如果为了考证而考证,忽视了真正的学习过程和技能提升,这种功利性的态度不仅无法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还可能导致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遇到瓶颈。因此,为了跟风或者为了获得“人生教练”资格认证而盲目考证,这样的行为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对大学生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不见得有利。

    大学生应充分意识到,证书并不是获取一份理想工作的主要条件,更不是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在求职或职业发展过程中,持有相关证书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个人的竞争力,但仅凭一纸证书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命运。事实上,企业在招人、用人时,更加看重大学生的实际能力、综合素质及其与岗位的匹配度。这意味着职业发展主要靠个人的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经验积累。因此,大学生对待考证的态度不妨多些理性,多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不是盲目追求证书的数量。

    大学生解决职业发展问题,应着眼于长远目标,结合个人发展定位,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大学生应树立明确的职业规划意识,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各类证书备考,认识到考证本身并非终极目标,而是服务于实现个人职业规划的一种手段。通过制定清晰的职业规划为“考证热”注入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或应试心态。其次,大学生应深入了解自身的兴趣、优势、价值观以及潜在的职业倾向,通过自我反思和评估,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再次,大学生要多与家人、导师保持深入沟通。与导师的沟通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行业脉搏,获取更专业的指导和建议,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最后,大学生还应关注时代的发展趋势和脉搏,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通过了解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变化,更加主动地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从而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人生教练”。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