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还原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本报记者 却咏梅

    “我觉得,知道她的人越多,可能理解越片面,越五花八门,误解也越多。事实上,梁思成、林徽因这一代知识分子,包括张奚若先生、钱端升先生等都是非常了不起的。”在6月12日举行的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新书发布会上,林徽因之孙梁鉴如是说。

    《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人民文学出版社)由林徽因外孙女于葵所著。与市面上已有的林徽因相关出版物不同,该书的体量很大,收录了此前从未公开过的大量家藏珍贵影像、书信和日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多视角、多层面切入,真实、客观、立体地再现了林徽因的卓绝风采。

    于葵深情地说:“对读者而言,林徽因或是一位美丽的诗人,或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学家;对我们家人而言,她首先是亲人。今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她离开这个世界也已经69年了。有一张照片,我的母亲梁再冰非常喜爱,一直将它放在身边——那是她的母亲林徽因俯身与尚在襁褓中的她的合影。记得有一天,她指着床前的这张照片问我:‘在纪念林徽因的日子里,我们能为她做些什么?’我知道,我的母亲很希望能为她的母亲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而我们作为孙辈,也应该为林徽因做些有意义的事。”

    翻开林徽因的人生画卷,每一页都能看到新意。随着年岁的增长,于葵也愈发懂得她。“林徽因是许多矛盾的、互为对立元素的融合体,集不同个性才情于一身,让我觉得非常奇妙,甚至不可思议。她表面纤柔秀美,但内心却刚毅有力;她具有西方艺术情结,却无比珍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她有着诗人的浪漫情怀,又不失科学严谨的作风。人前,她闪烁、靓丽;人后,她或许更丰满、真实。她喜欢写作,也从事过编辑,却从不认为自己是诗人或作家;她与梁思成一道遍踏荒郊野外艰辛考察,却只是中国营造学社的一位无薪员工;她是中国建筑史体系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之一,是其团队中的灵魂人物,却长时间既无名也无分。她与挚友、晚辈分享个人的智慧成果,满含激情地为别人‘铺鲜花,敲鼓槌’,一生乐此不疲,无悔无怨。”

    在于葵看来,林徽因最可贵之处在于她的“真”。她主导的聚会,令很多亲临者毕生难忘,受益非常。她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出于自然的流露,绝非“社交沙龙”中那些故作“名媛”的卖弄,也不是影视剧中小家女的“眉目传情”。她谈锋甚健,兴趣广泛,思想深邃,所及话题都有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见解。萧乾先生曾为她惋惜:“倘若将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那些充满机智,若有风趣的话一一记录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本书啊!”遗憾的是,林徽因没有机会为自己写一本书。“林徽因一生求真。我在写此书的时候,也本着这个原则。唯其如此,才觉得对得起她。”于葵说。

    林徽因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第一位女性建筑学毕业生,今年也是她入学宾大100周年。5月18日,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对于这份迟到近百年的学位证书,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表示,2022年对林徽因的学位发起了调研和审阅程序,他认为:“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她没有被授予学位的原因很清楚,就是她的女性身份。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错误,是时候来纠正它了。”

    央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总编导胡劲草说,林徽因是一个学霸,而且是一个超级学霸。她在宾大读书只有两年半的时间,作为美术系的学生,她完成了所有的学分,同时也完成了建筑学学位所需要的学分,成绩极其优异。1936年,她的母校回复她:“你有资格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州和任何一个国家担任建筑师。”然而,林徽因却选择在茫茫的中国大地上寻找、考察当时还保留着的古建筑。梁思成和林徽因是第一批在西方学习、受到现代西方建筑学体系训练的学者,在这群学者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做了这样一种选择,而且坚持一生。

    “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城市史学者、《城记》作者王军说,在国家抗战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林先生没有钱吃饭,没有钱买药,却写下了《现代住宅设计参考》。她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居者有其屋,穷人也能安居乐业”,让穷人有尊严地生活。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院长崔冬晖回忆了林徽因对他的母亲常沙娜的引导和教诲:“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拿着林徽因的照片跟我说,林先生真美,照片上的她多年轻啊。林先生一直用一种非常清晰、准确的方式指导她,让她在临摹敦煌作品时去学习,将古人在壁画当中绘制的规律,转化成工艺产品的设计。林先生还指导她制作带有浓郁民族气息国礼丝巾的细节,在传承民族文脉上一片苦心。”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山河岁月:回望林徽因》写出了一种历史感。在文学史教材中,对林徽因着墨并不非常多,而她的作品在今天依旧广为传诵,在人们中口耳相传。她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诗人和文学家,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需要重估。

    “林徽因整体的精神气质,比她具体的某一个专业领域的成就要更高,更被世人所关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说,她有建筑家的学养,有诗人的眼光,还有思想者的锋芒。她在北京旧城改造过程中所做的抗争,不是弱女子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专家能做到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思想者的锋芒,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