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星期三
在阅读的光芒里,展现一支笔的力量
——中学生写作离不开优质的内在阅读
连中国

    这里所提及的“阅读的光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写结合”,主要为写作提供两方面的重要支撑,一方面是语言表达素养,一方面是人文认知素养,互为表里,相互支撑。当然,也与养成一个人生命的主体意识紧密相关,这三方面都是优质写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中学生写作,特别是考场作文写作陷入困境的成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点:语言简陋和认知不足,笔者将其归结为直接的成因和根本的成因。形成中学作文困境直接的成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语言意识与语言素养构不成内在重要的影响与建构;根本的成因,则是我们欠缺内在阅读。

    在我们的课堂中,也有一些语言的实操性训练(实际的教学状况中,即便是这样的语言实操性训练也不是很普遍),但语言的实操性训练往往还不足以建立语言与人的这种深度的自我关系。究其主要原因,这样的实操性训练,是局部的、外向的、迅捷的、迎合的、炫耀的,从更内在的意义上讲,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是无暇、是拒绝、是无须诞生一个“我”的,甚至是与“我”对立的。

    语言素养的真正养成,是伴随着写作者生命主体意义上的“我”一同构建与成长的,在“我”作为生命主体积极主动、自觉建构语言的时候,语言素养才能够伴随着一定数量下的语言运用,自然自觉形成;当然,在语言自觉的构建与运用中,对一个“人”的生命主体意识也会构成积极主动的影响与促成。而内在阅读与一般性阅读,根本差异是其在构建阅读者主体生命意识与形成阅读者人文认知素养方面,作用非常重大。因为内在阅读,包括以下四方面的联动特征:深度步入作品、与作品和自我充分对话、读者由此而获得丰富的“诞生”、阅读者完成自我更新并由此而再次出发。

    由此可见,无论是语言表达素养,还是人文认知素养,甚至是一个人生命的主体意识都与阅读密切相关,都是内在阅读里养出的“光芒”。

    阅读,贯穿着学生整个的求学过程,似乎距离学生的体验并不遥远,那么高考作文涉及对阅读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考查,也该是应有之义。我们先看下面一道直接关涉阅读的高考作文题。

    不少人认为这幅漫画的核心题旨是颂扬师生情。如若此判断成立,那么用这样的一幅漫画颂扬师生情,似乎并不典型。教师为救护学生,舍生忘己,献出生命;教师为帮扶学生,带入自己家中,视为己出,一心养育:这样的师生情似乎比题目所传达的更为深挚感人。小林漫画的原作,老师说的话是,“你们再看看卷子,我再看看你们。”命题者将原作中的“卷子”换作了“书”。从某种状况上说:“你们再看看卷子”的表述,是更符合国情的,这亦是希望准确捕捉民众心态的小林老师所追求的。但命题者更希望,用“看看书”来呈现教育的核心追求与内在期待。因此,借教师之口传达而出。

    画中的老师虔诚而激动地希望那些因为阅读(“看看书”)而蓄积与养成的课堂光辉,不要因为学生的毕业而随之终止,因此,老师感言曰“再”。老师希望学生们继承,更希望延续。因此,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当学生阅读(“看看书”)的时候,身体里与精神上所散发出的光芒一定最为可爱与珍贵,师生之间的感情亦在此过程中得以深入雕刻与形成。故而老师随之又动情地说“我再看看你们”——需要强调的是,这里“你们”,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你们,而是处于阅读(“看看书”)状态下的你们。

    如若说这幅漫画的核心题旨是颂扬师生情,这诚然不十分错,但更为准确的说法是,这幅漫画传递的是基于阅读(“看看书”)而诞生与成长起来的师生情。这样的师生情,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帮助学生”,而是师生在一起酿出来的独特精神之光,这样的师生情独特而深邃,内在而久远。屏蔽了真实而有效的阅读,我们就会自然屏蔽关键性词语——“看看书”;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审题的技术性问题,而是关乎教育切实的内在生态。

    内在阅读带给人丰富而内在、辽阔而深广的推动,基于阅读,一个人才有了真实而富有价值的“迈进”。优质的高考作文命题往往具有丰富的开放性,从作文命题突破的角度而言,内在阅读之于我们的“丰富性”与“开阔性”,会帮助我们每每面对千变万化、各式各类的作文命题而显得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面对如下的高考作文命题,该怎样通过“阅读”来突破题目?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题目中提到了三种情况:移用、化用、创造。这样的三种情况,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思考。实则,在阅读中亦存在这样三种情况。所谓“移用”,就是指在阅读中能够重复一些原著中的相关情节以及对某些情节的基本判断。所谓“化用”,表面是独创,实则受社会中习惯性、惯常性说法的影响,人云亦云,缺乏自我,是一种低端概括。例如对《平凡的世界》,将核心题旨概括为——在平凡的人生中要不平凡;将《老人与海》的核心题旨概括为——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不可以被征服。这些概括不能说不对,但毫无新意可言。而“创造”,要读者与原著产生必要的生命关联,要与一本书产生个性化的生命关系,构建一本书与“自我”的独特关联。

    阅读推动自我的生命进程,自我的生命进程推动更高阶更内在的阅读,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互为推动、互为促成、相互衍生的关系。即人与书渐渐融为一体,高度内在交融在一起,难以拆解。人与书,一同成长,书与人构成生命的伴侣关系。

    我们再看一道高考作文题: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破解题目的方式当然很多。笔者想以自我阅读李白的生命阅读过程,对“历久弥新”作出一些说明。笔者最早开始阅读李白,是阅读李白的影子,从外界评价与自我感觉开始,觉得李白潇洒飘逸,对一位少年而言,自然觉得应该喜欢李白了(笔者那时也是凭借影子而拒绝杜甫的)。时光流逝,阅读渐深,开始喜欢李白神仙一般的句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再读着读着,渐渐感受到了李白句子里的生命追求、精神耸立与人格尊严。这些感受和体验与李白的诗句自然而内在地交融为一体。渐渐知晓李白是通过语言的创立与建构,进而深入而独特完成自我生命崛起与价值追求的。这两者之间,早已水乳交融,联为一体。后来,渐渐开始探索李白独特的生命特质与人格耸立在整体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力量。再进而开始探寻一位大诗人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一个人完成了怎样的生命突破与超越,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真实意义上的大诗人。这样的探索是“历久弥新”的。

    面对题目,作为一名教师,笔者自然希望学生们可以拿出自己真实而富有价值的“历久弥新”。师生的启迪,是相互的,是互生的,是彼此深入的一种相应。

    面对一道作文题,你能达及的程度,往往就是你的人文认知素养所能达及的程度,当然也是你的语言表达素养所能达及的程度。这二者相交相融,难分彼此,也往往展现了你作为一个主体意义上的“人”,最高的思维容量和思维程度。

    中学生写作,特别是考场作文写作,不是能不能得分的问题,而是如何获取高分的问题。因此,我们对于学生考场写作,应持有更高级的期待。写作,应该是学生的青春成长重要而难忘的步伐,是学生青春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朗朗年华与勃勃文字,互相辉映,彼此佐证,共融共生。优质的作文题目,犹如一柄长篙,我们借此一撑,跃出我们每个人生命的独特之姿。

    阅读的光芒散射到纸页之间的时候,一支笔秀挺而出;青年朋友们,那些在你笔下漂亮舒卷的云朵和令人仰及的力量,它们将年青且古老地永久停留在你的纸页之间。

    (作者系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教研员,著有《连老师的写作课:心中还有一支笔》等;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双减’政策背景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主要困境及改进策略研究”[编号CDDB22156]阶段性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