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天赋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培养
田雪韵(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
操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闻回放

    近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结果出炉,17岁女生姜萍以第12名的成绩晋级决赛,引发广泛关注。和其他选手相比,姜萍显得很特别,她是竞赛前30名中的唯一女选手,且是一名在读非数学专业的中专学生。

    主持人语

    围绕“天才”的话题,自古高关注、多探讨。它涉及超出常人的禀赋,常有合乎人情的赞誉,当然也连带对未来成才的展望。它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社会评价、时代包容的镜面,从中不仅可以慨叹坚守热爱、克服困境、不懈努力的重要,更可体悟教育助力、社会扶持、公众善待的必要。热搜之后,将是关于人的发展及人格健全的共识铸造。也许,这就是和姜萍相似的学生脱颖而出带给我们的教育思考。

    青年说 

    姜萍的学历背景打破了人们对“天才”的刻板印象,正如有网友评论的,“有天赋的少女,不应该被埋没,是金子总会发光。”然而,尽管“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酒好也怕巷子深”,一个能展示自我的平台或环境是“天才”被发现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对人的评价体系更加开放多元。这次全球数学竞赛便为像姜萍这样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突破了过去仅依靠学习考试来评判能力的局限,让更多有天赋的学生被看见。

    当学生的天赋被看见,其往往被视作“天才”,但还并未“成才”。天赋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天赋也会被浪费。伤仲永的故事告诫人们,只有重视后天的教育培养,才能让“天才”真正成为“人才”。除了姜萍的个人努力之外,她的成才之路也离不开老师与社会的支持。老师王闰秋在发现她对数学的热爱和潜力后,给予她许多鼓励和支持,让她的人生变得不一样。

    自身的努力、教育者的关心、社会环境的支持等多方合力的机制,是发现和培养更多姜萍这样的优秀人才的关键,是让优秀人才不被埋没的良性社会生态。正如一颗种子的生根发芽需要合适的土壤,天才的成才也需要合适的环境。天赋难寻、天才可贵、成才难得,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构建更科学全面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展示平台、更充足的教育资源,合力营建一个让天赋得以充分展现和发展的教育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更多的“天才”不被埋没,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国之栋梁。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