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有天赋的学生还需良师指引
蒋润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学院2021级本科生)
操慧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闻回放

    近日,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结果出炉,17岁女生姜萍以第12名的成绩晋级决赛,引发广泛关注。和其他选手相比,姜萍显得很特别,她是竞赛前30名中的唯一女选手,且是一名在读非数学专业的中专学生。

    主持人语

    围绕“天才”的话题,自古高关注、多探讨。它涉及超出常人的禀赋,常有合乎人情的赞誉,当然也连带对未来成才的展望。它是一个关于个人成长、社会评价、时代包容的镜面,从中不仅可以慨叹坚守热爱、克服困境、不懈努力的重要,更可体悟教育助力、社会扶持、公众善待的必要。热搜之后,将是关于人的发展及人格健全的共识铸造。也许,这就是和姜萍相似的学生脱颖而出带给我们的教育思考。

    青年说 

    学生姜萍登上热搜,一方面缘于其中专生身份和所获荣誉的反差,另一方面缘于社会对于人才的珍惜与爱护。当今世界竞争加剧,人才和创新是打破局面、占据先机、赢得未来的关键。姜萍的成功与其个人的天赋密不可分,但更离不开良师的慧眼识珠、因材施教和悉心培养。

    识才是基础。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任何一颗闪耀的金子背后都有一位淘金人。顾诵芬、王大中、颜宁等从普通孩子成长为科学家,背后都有一位良师。姜萍的“淘金人”就是良师王闰秋。王老师没有“中专生文化课不行”或者“女生数学不好”的偏见,他敏锐察觉到姜萍的数学天赋,并给予栽培指导。其实,很多学生都具备某些突出的发展潜能,关键看老师如何去发现和引导。

    育才是根本。良师对于“天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姜萍的成长,离不开老师超纲的“秘籍”、私下的“小灶”,更离不开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在培养学生上,兼顾共性与个性、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因材施教、因人施策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也是伯乐的价值所在。现代教育工作者应有关爱学生的意识、善于发现人才的眼睛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

    用才是重点。“天才”不应是短暂的灵光一现,而应是能经受实践考验的钢筋铁骨。良师会让每个学生的才华得到施展。姜萍的专业是服装设计,起初她认为自己不可能参加国际比赛。但在王老师的鼓励下,她勇敢尝试并获得成功。这场考试只是姜萍之“用”的起点,众多高校和公司已经对她抛出橄榄枝。这不仅彰显了她的个人价值,还体现了高校、公司等对人才的关心。

    邦之兴,由得人也。“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代召唤,既需要更多天赋异禀的千里马,也需要更多识才爱才的伯乐。从整个社会来看,要不断完善人才选育管用机制,营造人尽其才、皆可成才的良好氛围,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不断夯实人才基础、积蓄发展力量。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