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将非遗融入思政教育 探索文化育人新路
楼高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必须鼓励非遗走进校园,扎根校园。近年来,为了将非遗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盘活”非遗经济,挖掘非遗人才,坚定文化自信,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大力实施非遗进课堂、非遗进专业、非遗进社团等多项举措。经济管理学院将非遗纳入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非遗融入思政教育,在用好、用活非遗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提升文化育人实效,最终达到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目标。

双向赋能

细挖文化育人价值

    经济管理学院以“深入非遗教学,推进文化育人”为目标导向,要求非遗课程类的授课教师归纳基础理论知识,与非遗传承人、工艺大师协同挖掘“双角色”定位元素,将教学内容与实践操作准确结合,增强知识技能教学与非遗项目产业实际需求的契合度。为了适应数字化时代需要,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双方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主线任务,整理出包含“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创业思维、工匠精神”四大模块的培育资源;依托校本课程这一载体,挖掘文化育人的时代价值、实践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全面精准的文化实践育人。

“三元”互融

树立协同育人目标

    经济管理学院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导向,凝聚专业教师、思政课教师以及非遗传承领域专家和学者等多方力量,在思政教育和非遗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的方式方法、着力点和标准”这三个根本问题,充分挖掘行业趋势、先进人物事迹、行业实例、产业空间、文化美学等方面素材并进行持续更新,为课程思政数据库、高校思政新媒体账号、优质在线课程、专业新形态教材、学生就业创业、职业技能证书培训课程等积累丰富的育人资源。在贯彻资源互融互通的基础上,树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育人目标,赋予非遗技艺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和当代价值,引导非遗传承和思政育人同频共振,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开辟可持续的道路。

“四堂”联动

构建立体育人模式

    坚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结果导向,立足专业课堂、拓展行业课堂、深耕网络课堂、践行劳动课堂,在人才队伍建设、结构布局、评价体系和环境营造上协同发力、全域联动,构建立体的铸魂育人体系。例如,经济管理学院“国潮非遗”课程的“四堂”联动:专业课堂包括学科理论课堂、学科实践课堂和学科讲座课堂,在联动中发挥“德技并修、智技结合”的优势;行业课堂包括非遗传承人示范课堂、非遗专家讲堂、校企双元共建课堂,以传承人身教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名家言传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网络课堂由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字非遗教学资源库、非遗技法拓展课堂组成,能让学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沉浸式学艺,激发内在动力;劳动课堂则优化了课程设置,促进劳动教育与非遗文化相结合,加强思政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丰富劳动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做到专劳结合、以劳促创。在四者互为联动的视角下,构建“资源信息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共治”的立体育人模式。

“五环”相扣

层层推进育人实施

    结合非遗类课程的内容特点,经济管理学院设立“非遗文化调研模块”“非遗技艺传习模块”“非遗精神继承模块”“非遗创新发扬模块”四大模块项目,以实现内容任务化、手段数智化、实践全真化、专创使命化为指导思路,培养学生的文化研究能力、技艺传承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传播推广能力,将教学活动分为动力指引、专题研讨、沉浸式学习、仿真实训、成果创新五个环节,聚焦非遗文化的传承与焕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情怀。经济管理学院以学生关注的、鲜活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课堂为出发点,因势利导,引领学生了解我国典型的非遗历史文化和手工技艺,感知丝路、茶路、河路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使其“知非遗”;赏析我国传统造物文化之美,加深学生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认知,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爱非遗”;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创新思维,训练学生对传统手工艺进行活态传承和创新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手工艺的颠覆、重构与升华“创非遗”,进而提高学生的非遗视野、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经济管理学院在弘扬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阐释中国特色、展示中国形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非遗融入思政教育,形成传承非遗技艺、重塑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培养路径,打造质量较高、应用方便、动态更新的非遗传播阵地,逐步推进文化育人实施。

多维检验

稳固提升育人质量

    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特点,经济管理学院鼓励他们参加“非遗文创设计大赛”“非遗年俗短视频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级各类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指导学生考取与非遗技艺传承相关的职业能力证书,以考促学、课证融通;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活动,专注研究非遗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多措并举,为浙江省内重点支持的加快发展县提供销售非遗文创产品、在线特色旅游、区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推广等文旅融合服务,振兴乡村、聚力共富;支持学生与学校共建的非遗相关基地合作,协同创新、共育未来。在坚持数字化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方向指引下,经济管理学院通过大赛、考取证书、创业等方式多维度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在增进文化认知、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专业技能、保护与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非遗保护理念传播、推动学校的非遗相关专业建设和理论研究、扩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做到反思改进、持续提升文化育人质量。

    (楼高羽)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