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阅读,不妨有点儿“功利性”
刘寿堂 赵锦雯

    在推动全民阅读的过程中,“功利性阅读”不时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所谓“功利性阅读”,是指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特别是为了达成一些短期可见的利益而进行的短、平、快式的阅读。批判者认为功利性阅读是实用主义价值观的物质外化,功利心驱动下的阅读沦为了追名逐利的工具。在他们看来,功利性阅读催生出阅读目的焦虑、知识结构残缺、文化发展单一等严峻问题,极大地弱化了阅读的文化传承功能和阅读主体的精神建构功能。

    然而,功利性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实用功能也是阅读的重要功能。任何阅读,无论是基于求知还是审美,无论是旨在学以致用的“谋事”阅读,还是学以修为的“谋心”阅读,都必然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事实上,功利性阅读因其指向明确、知识密集、针对性强、效率高而具有自身的逻辑自洽。理性看待功利性阅读,将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入开展。

    功利性阅读有其发展的悠久传统。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读书,耕读传家、诗书继世成为农耕时代绝大多数家庭的朴素愿景。“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作为有志之士实现修齐治平的不二法门,读书被理所当然地赋予了明确的功利属性。“千钟粟”和“黄金屋”成为千百年来激励寒门学子潜心研读的有效目标。从客观上看,功利性阅读成功培育出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所需的大量人才。今天,功利性阅读以其较强的实用性、倾向性和针对性,成为阅读者提升自己和成就自己的重要手段,在生存与发展的激烈竞争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功利性阅读有其存在的客观基础。阅读是一种个体性的实践体验,但它是以读物为媒介的在作者与读者间进行信息和价值交流的社会行为。阅读总是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功利性阅读亦是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天的功利性阅读不过是社会问题在阅读领域的反馈而已。首先,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形态选择了功利性阅读。阅读的取向是建立在阅读者的现实需求之上的。一方面,置身于社会竞争之中,阅读者的时间已经呈现碎片化,阅读的实用功能必然超越审美功能,筋疲力竭的现代人无暇也无力更多地关注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养心阅读”;另一方面,信息过载和信息茧房的交相叠加,加剧了阅读者主动选择的困难,利益导向的现代人“被迫”把阅读放置到现实致用的框架之内。其次,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决定了功利性阅读。阅读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依托于经济且受制于经济。研究表明,功利性阅读的形成与阅读者在社会中相对弱势的经济地位密切相关,其实质在于阅读者的文化积累层次同资本转化水平之间的不对称。功利性阅读正是阅读者试图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的有效手段。最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功利性阅读。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不但拓展了阅读的场域和形式,催生了新的阅读动机,也为功利性阅读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和海量的大型数据库,为功利性阅读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资源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功利性阅读者的利益需求,刺激着功利性阅读的动机生成。

    功利性阅读是阅读者基于自身需要而选择的信息接受模式,不应对其大加挞伐,但我们也应看到其负面影响,尤其是由它导致的社会主体价值观的过于功利化趋向,是我们应当警惕的。在推动全民阅读持续深入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倡导学以致用和学以修为相结合的良性阅读,以培养既有人文情怀又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公民。当然,社会的全面公平发展,终会使读者从“形役”之劳和“物累”之苦中彻底解放出来,实现对功利性阅读的超越,真正在阅读中体验“悦”读,享受生活。

    (作者刘寿堂系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赵锦雯系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本文系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爱国主义教育的历程、经验、启示研究(1949—2019)”[21SKSZ018]的阶段性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