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天津师范大学志愿团队:
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种子
本报记者 陈欣然

    “小朋友们,你们认为永动机是存在的吗?今天我们通过一个回滚轮的制作来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近日,一场特殊的科普活动在天津和西藏两地同时进行。电脑这头,是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科普志愿团队的大学生;电脑那头,是西藏江达县第一小学的小学生。大学生拿着手中的科技教具,为小学生展示神奇的科学现象。小学生们一边聚精会神地听讲,一边用哥哥姐姐们寄来的材料跟着动手做实验……

    这样的场景,是天津师范大学科普志愿团队近年来面向各地中小学开展科普活动的一个缩影。

    “如何发挥物理师范特色,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服务基础教育?能否从建立特色学生社团入手?”早在2012年,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几位老教授带着思考,建立了学院科普志愿团队的前身——科普协会。随着全域科普的提出,科普协会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天津市科普基地的大学生科技志愿团体。十余年间,秉持“科普服务基础教育,志愿培养专业人才”的初心,一批批大学生志愿者全身心投入科普事业中。

    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能力,志愿者们创新思路,开发科普教育课程资源,解决科学教育大中小衔接的专业问题。他们在实践中提高教师素养,开展“科普活动进校园”活动,做实“送课式”科普教学。每周二、周三,志愿者们带着自己开发的科普资源包走进中小学校,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技制作、科技体验、科普讲座活动。

    立足天津,辐射全国,近几年,团队将活动迁移至线上,借助互联网对新疆、西藏、重庆等地区的20余所学校提供科普教育支持,受到当地普遍欢迎。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们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团队成员、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2021级物理学(师范)专业学生高可莹对此感慨颇深:“走上讲台,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容和求知的眼神,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探索创新型课程设计,让我逐渐从零经验的教学小白成长起来。”

    团队指导教师刘通告诉记者,团队自成立以来一直活跃在科技志愿服务一线。“今后我们将持续开展科普活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科普形式和内容,实现科普协同育人,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添砖加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