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推倒“围墙” 让融合看得见
——杭州文汇学校以“融合教育”谋转型发展之路
陈子月 肖振东

    初夏时节,走进杭州文汇学校,校园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里有“夏条绿已密”的林荫,有弥漫着蔬香和花香的“五感园”,有艳丽似锦的多彩繁花,有仿佛“阴阴夏木啭黄鹂”的动听旋律。体育场上,学生挥汗如雨;教室里,书声琅琅……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和校园里的隽永书香在这里融合辉映。

    很难想象,曾经这里是一片无声的世界。作为浙江省历史悠久的一所聋人教育学校,学校已走过了93年的办学历程,曾因专门服务听障学生而显得安静甚至有些封闭。近年来,学校实施“融合教育”,让聋健学生在同一片校园中求学成长。“围墙”打开了,校园活跃沸腾起来。随着学校承办杭州亚残运会草地掷球比赛项目,更多活动赛事在这里举办,更多学生慕名来到这里求学,开放包容的杭州文汇学校让社会大众看到“有教无类”的理想之花融合盛开。

    投石问路

    让“融合教育”的春风吹进来

    “世界很大,学好本领,我要去看看。”这是学生小谢代表学校艺术团去芬兰游学后的理想。要不是贴在耳后的电子装置,旁人根本看不出这个痴迷艺术的孩子是耳聋患者。2021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她始终坚持舞蹈训练,去年荣登亚残运会闭幕式的舞台,她离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未来我要当一名专业的康复师。”这是中职学生小董的职业理想。来到杭州文汇学校,他感觉像置身于真正的医院,能在护理、康复、解剖实训室里开展实操,还能和听障同学交流,对提升专业本领太有帮助了。

    在杭州文汇学校,听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份“寻常”的背后,是不寻常的努力。

    校长严丽萍犹记得,2015年7月,她从职业教育领域踏进杭州文汇学校这片校园,面对特殊教育这种别样的教育生态,她问自己:“该给这群折翼天使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他们阳光健康、积极向上地成长,更好地融入社会?”她不敢懈怠,奋起学习特殊教育理论,默默投入特殊教育实践,慢慢拨开特殊教育迷雾,回归教育本真。

    “越是深入这些孩子的学习生活,就越发感到,不能把这些孩子当作特殊的人群来教育,也不能把他们关在学校里,而是应该给他们提供人际交流场所,提供正确的榜样,逐步打破隔阂,让他们与社会积极联系,而这也正是‘融合教育’所提倡的理念。”严丽萍表示。为此,学校开设了“时政日”“阅读日”“劳动日”等系列主题活动,建立了校园电视台等精品社团,让听障学生接触社会资讯,拓展认知面。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听障学生逐年减少,聋校招生“越来越难”。为了让学校既保持办学初衷,又找到转型发展新路,还能推进深度融合,严丽萍决定打开校门,让普通学生也走进来。

    提议一出,就面临着多方的质疑与担忧:教师担心学校失去特殊教育办学特色和理念追求,听障学生和家长担心融合会影响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社会各界对普通学生进入聋人学校学习也有诸多顾虑。

    三道“心墙”横亘在学校的改革步伐前,怎么打破?严丽萍投掷出三颗“问路石”。首先,全员讨论,探讨学校该何去何从;其次,学校更名,摘掉单一的聋人学校标签;第三,先尝试招收一个年级的学生,看看效果。2018年,学校从“杭州聋人学校”更名为“杭州文汇学校”,开启全融合教育,让听障学生融入普通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同时接受个别化的康复训练。

    “大家看到听障学生在聋健融合环境中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也看到了普通学生对听障学生的关爱,并能从听障学生身上学习坚韧不拔的品质,相互促进提升。这可喜的反馈让师生和家长消除了顾虑,逐渐接受并尝试全面走上融合教育的转型之路。”严丽萍表示。

    横向融合

    打通聋健和合共美的教育生态

    每年11月,学校运动会都会成为最受全体师生欢迎的活动。一扫几年前运动会的无声沉闷,现在的场面相当热闹:学生人数多了,从学前到小初普高中职、从聋到健全面覆盖,这么复杂的人员组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这份自然的融合,来自学校推进横向融合的努力。从校园空间到课堂教学、课程设置,乃至校园活动、食堂住宿,学校实现了“无处不融合、无处不教育”。

    一是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的融合。学校让听障生和中职生在无边界环境中上课,在同一个食堂里吃饭,一起在学校超市购物,在同一片校园里参加社团活动及一些选修课。

    学校党总支书记饶晨光说:“原来校园电视台是听障学生和普通学生两套班子。而现在他们是一体的。普通学生在校园电视台上说:‘在这里,我们结交了新的朋友,他们自信、阳光有毅力!’而听障学生也在校园电视台上表示:‘我们最受欢迎的手语社团,期待普通学生也加入!’”这一来一回的美好互动,促成了校园电视台等一系列社团的融合。在学校的合唱社团中,听障学生和普通学生和合共唱,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同伴的关爱。全校学生一起参加歌咏比赛,学生用最热烈的掌声给予彼此最真诚的回应。

    二是课程和课堂的融合。学校以“适应社会”为目标,构建以“国家基础性课程为主,融合特色课程和个性化特需课程为补充”的“融合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选择。如校园文化节、和美“五育”节等活动课程,以及手语社、草地掷球社、英语戏剧社、中医社、舞蹈社等15个社团课程,全校普通学生和听障学生共同参与。

    “融合教学不是降低对听障学生的预期和标准,而是吸收普特两类课程的优势,进行适宜调整,支持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教学处主任黄开华表示。通过普通课程和特需课程的有机融合,普通教学与特殊支持教学策略无缝衔接。对听障学生,教师遵循口语、手语双语教学,同时利用科技手段将口语翻译成文字语言,开展多语言交流,营造沟通无障碍的教学环境。《“融合菜单”:杭州文汇学校十五年一贯听障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入选首届全国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

    三是理念与专业的融合。学校以服务残疾人为办学宗旨,在职高部精心设置了护理、口腔修复工艺及康复技术等医疗健康相关专业,旨在为残疾人事业与康复事业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助力社会和谐发展。基于学校的特殊性,职高生能够认识生命的多样性,学会换位思考,这更有利于他们在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更好地了解如何开展康复和护理,为高质量医护服务奠定基础。

    纵向贯通

    衔接好学生成长通途

    “实施大融合是我们很明确的目标,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贯通式培养为每一名学生修好畅通成长的‘高速路’!”严丽萍表示。为此,学校推倒“围墙”,从隔离到融合,为所有学生的成长成才做好全周期教育服务。

    学校积极向两头延伸:2009年开办聋健合一学前部;2015年和2017年分别设置小学、初中和职高的“卫星班”,将轻中度听障学生安置在普通学校学习;2021年开办普通职高,实现聋校听障教育转型聋健融合教育,同时与高职院校合作开设“中高职一体化”五年制班,形成了完整的聋健融合“大中小幼一体化”办学的新型未来特校雏形。

    随着学段的拓展延伸,教育目标关键素养也在不断完善。学校围绕“和美”核心理念,确定学前段教育目标为“健体魄、知礼仪、乐交往、享探索”,义务段为“会学习、会交往、会生活”,职高段为“能生存、能学习、能交往、能合作、能就业、能创业”。同时,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成长规律开发适性融合资源,设计“中小幼一体化”课程,实现让幼儿“融中通达”、让儿童“融中相长”、让少年“融技成匠”。

    学校还独创了“聋健融通·一人一案”校企深度融合精准培养模式,为每一名学生量身打造“一目标·一课程·一岗位·一评价”的培养规划。近5年,全体学生在高考和高校招生职业技能考试中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实现了多元共赢。

    成绩的背后,是一群专业、敬业的教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刻苦钻研、敬业付出。学校教师40%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近3年有74人次在市级及以上教学类比赛中获奖,立项研究市级及以上课题近20项,近100项科研成果发表或获奖。“对学校的教师来说,最大的成就莫过于陪伴这里的学生勇敢面对成长路上的问题和困惑,引领他们健康阳光自信成长。”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李钰静说。

    阳光自立

    让创新和美之花盛开

    推倒“围墙”的杭州文汇学校,不仅摆脱了生存的焦虑,也找到了面向未来的信心。作为融合教育的改革先锋,学校已经成为浙江省教育的一张闪亮名片。尤其是在杭州亚残运会中的精彩亮相,让人们看到了这所学校的良好风貌,也让学子们以更加阳光自立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从当初仅有100多名普通学生到现在已有800多名普通学生,聋健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在各项技能竞赛中屡获奖项,崭露头角……学校的转型之路收获了一路芬芳。

    “在我们学校里,有一株蜡梅,学校初创时种下,现在已经亭亭如盖。它代表着和美,更代表着自立。我希望文汇学子也能如蜡梅一般,融入环境,不惧风雨,向阳而立,美好地成长!”严丽萍微笑着说。(陈子月 肖振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