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重庆航天职院探索“一体两翼八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五金”筑基培育航天工匠
王勇 罗璇
重庆航天职院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堂教学,打造航天职教“金课程”。图为学校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飞机发动机叶片维修技术。
学校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为此,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央企办学的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以加强“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五金”建设为基础,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度开展校企军地协同育人,积极探索“一体两翼五重点八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使国防部队、中央地方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人才、技术和装备等资源价值共生的重要主体,服务航天强国重大战略。

    四维一体,畅通产教融合机制

    针对产教融合项目偏离育人的根本目标、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够、机制不畅等难题,学校搭建校企军合作理事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航天航空职教集团“三会一团”组织架构,形成企业—学校—部队、车间—院系—连队、班组—专业—班排、产品—课程—装备的“三纵四横”校企军一体合作机制。

    整合校区、园区、厂区资源,引入北斗卫星接收机装配、飞机发动机维修等央地企业产线,形成“以场地吸引设备、以技术服务产业、以人才支持行业、以品牌吸引企业”的市场开发模式,打造校区、园区、厂区“三区一体”区位优势。

    以学历教育支撑职业培训,以职业培训反哺学历教育,以航天企业、国防部队培训需求为导向,制定培训服务优质化、管理规范化、内容定制化、讲师专业化、设施现代化和效果可量化的“六化”服务标准,形成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一体育训模式。

    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主线,融入航天企业文化、国防部队文化和重庆红岩文化,开展一课(航天精神与航天文化思政课及课程思政资源库)、一节(航天文化节)、一讲堂(航天院士大讲堂)、一景(校园航天特色景观)、一馆(航天文化馆)、一基地(科普研学基地)的“六个一”工程,构建航天部队红岩文化一体生态圈层。

    两翼齐飞,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针对如何强化校企合作,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难题,一方面,学校与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牵头成立重庆两江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搭建校企区域多产业横向联通平台。开发供需对接平台,项目对接成功52个;与联合体内企业共同投资建成卫星通信与导航、飞机维修、航空服务等公共实践中心,打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开发行业分析研判平台,为企业产品研发和学校专业设置提供咨询;与联合体内学校企业试点“3+2”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专本贯通培养专业,多元共育人才。

    另一方面,学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西北工业大学共同牵头成立全国航天高端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航天领域校企跨区域纵向贯通平台。建成优质航天思政资源,通过讲航天故事等形式推进红色教育常态化;与星网集团、航科集团、中国商飞等共建卫星互联网、数字工艺、飞机维修及无人机“产业学院”,与部队共建军士班,精准供给航天领域工匠人才;与共同体内兄弟企业面向北斗卫星导航芯片、发动机叶片维修、MES系统国产化等“卡脖子”问题共建技术创新协同中心,实现成果转化62项。

    八维融合,聚力航天“五金”建设

    针对如何打造职业教育新基建“五金”建设的问题,学校紧紧围绕“服务航天航空、服务国防事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宗旨,从八个维度深度对接航天资源,聚力航天职教“五金”建设。 

    深入挖掘航天精神的立德树人内涵,将航天传统、“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等航天系列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资源库,形成“一个核心、三全机制、五个维度、十大育人”的“13510”育人格局,实现航天精神与立德树人融合。

    深度对接航天、部队和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需求,构建“航天+信息化+”专业集群,打造卫星通信与导航、飞行器数字化制造等“金专业”,制定专业动态调整和专业群考核管理办法,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实施“一课多师”的“矩阵”式模块化教学,构建“行业—企业—学校”多元主体横向联通、“专业—课程—课堂”多维客体纵向贯通的立体化多元评价信息系统,实现航天专业与全产业链融合。

    转化中国航天真实项目为教学内容,提供专业和课程建设的航天场景,保证学校人才培养的技术先进性,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岗课赛证标准,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持续开展有效课堂认证,打造航天“金课程”。同时,以国家规划教材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教材数字化改造,校企军共同编写人培方案,打造航天“金教材”,实现航天场景与课程建设融合。

    以“陀螺稳定平台控制技术”“长征八号火箭无缆化传输系统”等4项航天重点规划项目为牵引,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并聘请航天航空劳模工匠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共组创新研究群体,形成科教融汇凯旋门机制,制定“松绑+激励”制度体系,实现航天项目与科研创新融合。

    中国航天保证所属企业均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并将航天企业岗位实践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作为劳动教育组成部分,打造学生航天工匠底色,同时引入航天3条真实产线,校企军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工程技术中心,打造航天“金基地”,让学生在真实岗位真刀真枪实干,实现航天基地与实习就业融合。

    与中国航天七院搭建学术交流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平台,发布航天科研创新项目申报渠道,助力教师科研,与航天兄弟单位建立校企骨干互派长效机制,建立“双师”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助力教师实践;中国航天提供航天工匠、航天英才、航天金牌班组等职工成长的“航天通道”。不断提升教师科研力、教研力、实践力,打造航天“金师资”,实现航天通道与教师发展融合。

    形成“十年战略—每年任务—每月推进”的时间倒推机制和“学校有战略—部门有指标—人人有任务”的全员机制;继承航天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发展理念,形成责任令、航天质量、成本管理等“航天治理”制度体系;梳理制定揭榜挂帅、包干制项目,将项目成果与干部考核挂钩,制定月度赛马绩效比拼的责任令考核机制;将责任令作为诊改目标链和标准链的经络,以航天治理制度与数字化校园建设为诊改推进引擎,持续推进诊改工作,实现航天治理与诊断改进融合。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服务珠海国际航展,培训航天军贸客户,开展“彩虹”无人机海外人员操控和打靶培训,开发垂直起降无人机海外教材及课程标准,成为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海外用户培训基地,实现航天客户与职教出海融合。

    (作者单位系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