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优化专业设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郑佳佳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高职专科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与上一年度相比,新增专业点6068个,撤销专业点5052个。专业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石,其增减幅度和调整类型“大开大合”的背后,体现了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共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突破方向的当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高度同构性,其专业建设质量是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专业结构调整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经济社会主战场的现实逻辑,也蕴含着高职院校主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向新求质,高职专业调整步入快车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新型劳动者,围绕新型劳动者的培养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成为高职院校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新时代教育担当。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数智技术为例,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传统以低生产要素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见顶,传统以简单劳动为主的技术工人显然无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而能够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适应数字社会、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新型技能人才,必然成为人力资源市场追求的“香饽饽”。因此,以技能培育为主体的传统职业教育必须向具备数字意识、数据素养的新型职业教育转型。

    市场和产业是高职院校调节专业培养规模和模式的重要依据。在当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的历史性交汇期,高职院校应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专业创新升级。不可否认,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尚存在专业冗杂、缺乏特色等问题,为此,紧跟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大力推动专业结构和类型向服务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次公布的高职专业中,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的新兴专业成为高职院校谋篇布局的重点方向,一批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民生紧缺领域新专业加速形成,表明了职业教育对产业变革的快速响应。现实中,高职院校纷纷布局新兴专业、紧缺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拓展专业方向,加快促进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以专业调整引领人才培养,深入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双向奔赴。

    破立并举,因地制宜找准发展生态位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由此可见,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遵循,也是高职专业调整和建设的基本逻辑。

    现实中,高职专业设置“加减法”提升了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适配性。然而,高职专业调整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专业,更不能“一刀切”般一哄而上,其既要聚焦科技创新推动的产业变革,提前布局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新专业,也要注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发挥其稳需求、扩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既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要着眼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尤其是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如何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怎样保证专业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等都是亟待考量的要素。同时,要有相应的师资和其他要素支撑,不然任何专业都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长久的竞争力。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在新与旧的转换中优化专业结构,在量与质的融通中激发发展动能,在主与次的协同中提升教育质效。首先,要根据区域产业需求、就业情况、学生发展潜力、社会吸引力、专业品牌影响度、专业资源共享度等内外因素,在综合评判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分步分类、破立并举,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才会成为高职教育的加分项,并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次,要不断强化对专业设置与建设的认识,建立和完善学校专业调整优化机制,研制提出全面持续优化专业方案,充分考虑专业布局,坚持“瘦身”与“强身”并举,坚持评估监测与动态管理结合,打造特色化、优势化、品牌化专业。最后,要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特征及需求,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因地制宜地找准高职教育发展生态位。

    多元协同,护航高职教育跑出加速度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既包括技术进步带来的边际产出,也包括优化资源配置产生的效率改进。映射到教育领域,即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拔尖研发人才,也需要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双重属性。这些特征契合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也为高职专业建设提供了底层逻辑。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面向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布局和发展要紧扣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紧密对接社会和市场需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变化,按照区域产业布局和学校发展现状进行专业调整,引导、鼓励紧缺急需领域专业的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方面离不开政府、企业等多主体参与。为此,要在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的基础上,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建设产教联合体。尤其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统筹整合技术、产业、就业、教育等各方面需求,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近年来,教育部持续加强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的统筹和指导,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协同区域行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本地区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匹配度。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一直以来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短板。高职院校要坚持“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围着岗位转”,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构建高水平产学研用创合作平台,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生态,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增长才智、提升技能。此外,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挥数字技术的叠加、倍增和放大作用,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单位系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