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西北师范大学
构建资助育人体系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孙宏发

    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是党和国家深化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政府层面相继出台了多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资助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成效,西北师范大学从以下方面提出了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路径。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专业化协同精准资助工作机制

    一是构建资助工作协同机制。学生资助工作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运行主体,积极协同财务、教务、信息化办公室、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为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做好条件保障,还要协同校友、爱心人士、企业和慈善机构争取更多资金、实践平台、就业见习等方面的支持。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通过省侨办、省侨联、校友及爱心人士和企业,设立了应善良助学、海鸥助学金、明德奖学金等50余项社会奖助学金,资助资金每年达300万元。

    二是建立资助工作协作机制。成立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奖助学金评定领导小组”,设立“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工作委员会”,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级认定机构,构建“滚动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数据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三是健全资助育人监督机制。始终坚持资助和育人相结合,及时修订相关制度和办法,在奖助学金评定和发放后,及时深入学院和学生群体,开展调研和督促工作,优化评优评选过程,提高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同时,每年开展学生资助工作专项检查和审计,规范学生资助资金管理使用,确保每一笔资助资金安全。

    以信息化为手段,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建立精准资助实践体系

    首先,利用量化数据模型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结合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表,建立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状况量化评估模型和学生在校消费状况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学校自主研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采集在校大学生的家庭经济信息,对其经济状况进行客观、全面的量化分析。由此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从配额认定到全员认定、主观认定到主客观认定相结合的转变,为精准资助打好基础。

    其次,以权衡轻重加权实现资助金精准分配。学校在分配资助金额的过程中,整合全校各方面的资金,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做到规范分配;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级占各学院学生总数的比例分配,做到精准分配;给予各学院适当的调整权限,在资助总金额不变、资助要求不变的大原则下,适当调控受助人数、金额,做到有效分配。

    再次,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以实现精准反馈。为做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后期跟踪管理工作,西北师范大学将经济困难学生家访作为后期校验认定结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劳动节、国庆节和寒暑假,组织学生工作专兼职干部对不同地区的受助学生进行走访,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精准资助、精准分配资金提供一手信息。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构建精准资助工作长效机制

    学生资助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这就要求学校准确掌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特点和个性化需求,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构建精准资助育人工作长效机制。

    其一,推动学生资助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除提供经济资助外,还通过设计个性化非经济资助项目助力学生成长。例如,每年设立100万元的科研资助金用于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慈善机构合作设立赴著名高校开展交流学习的“添翼计划”,开阔学生视野。

    其二,借力助学育人岗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有针对性地搭建平台,全面提高受助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积极探索将资助育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及参与学校管理服务相结合,整合全校资源,搭建受助学生成长成才平台。通过协同资源优化勤工助学基地建设,完善了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校园文明自律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建设,全校每年有6000余名受助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了“资助”与“育人”的有效结合。 

    其三,加强受助学生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载体与有效途径。西北师范大学资助育人工作主动将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其中,积极开展“明德修身·文明自律”“四自实践在身边”等实践锻炼活动,通过“筑梦人生”主题演讲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沙龙等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除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引导学生阳光乐观地面对生活。

    (孙宏发)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