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一周年
构建五个机制,放大产教融合效能
邱懿

    近日,首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4年度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共同体运行一年来,依托特有的行业产业优势,在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探索建立起五个机制,不断放大产教融合效能,有效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

    依托共同体体系优势

    构建专业布局动态匹配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机制

    针对行业发展中的岗位能力要求不断迭代所形成的用工需求与学校培养人才不匹配的问题,共同体内成员单位一起开展专业论证,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新增补了高速动车组制造与维护、城轨车辆制造与维护2个新专业。全面分析先进轨道交通装备104个工种与对应专业,梳理出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急需紧缺的20余个关键专业,覆盖铁路货车、机车、客车、空轨等典型场景和试制试验、生产制造、维保服务、应急演练等典型运用场景,统筹协调八省八地开展建设,以“专业目录动态调整+重点专业支持建设”全面支撑行业企业发展。

    针对企业不清楚从哪里找到合适的员工、学校不清楚培养的学生如何获取高质量就业岗位信息的问题,共同体搭建供需平台,既发布近百家子公司的人才需求清单,也发布学校专业布点情况,帮助企业有效摸清教情,帮助学生提前适应企情。共同体成立前,由于熟练电焊工培养耗材成本高、师资要求高,学校顾虑成本和就业问题,造成了上下游需求的“肠梗阻”。供需平台搭建起来后,学校敢于开设高成本专业,企业能够招到不需要培训就能上岗的人才,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不断耦合协调发展初见雏形。

    依托共同体产业优势

    构建校企课程联合开发机制和联编教材机制

    共同体转变了学校仅遵循教育标准而忽视行业要求的教育实践偏差,推动行业标准真正成为职业教育标准。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坚持企业生产实际标准,并按照岗位需求修制订人培方案,校企协同教研确定“教什么”,创新设计确定“为谁教”,规范要求确定“怎么教”。推动订单培养,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接受培养的学生入职即成为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技术骨干。同时,搭建行业导师库,完善薪酬管理体系,院校据课时、岗位、项目向企业导师支付工作报酬,企业将员工在院校兼职收入纳入员工薪酬管理体系。

    针对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缺乏企业人员参与”和“发布即过时”的问题,共同体开展了产教融合型教材和数字化教材建设。通过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标准、人才标准,融合生产现场实际和行业企业新技术等要求,有效嵌入生产现场资源,建成专业基础知识相对固定,具体案例以活页、工作手册或电子资源形式呈现的教材,既保障了教材的基本规范和出版要求,又丰富了教育数字化应用场景,为教材建设中所面临的开发出版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供有益解决思路。

    依托共同体师资优势

    构建行业导师进校薪酬保障机制

    针对教师产业经验缺乏、老化的问题,一方面,从企业直接聘请成熟的技术能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岗位技术人员担任全职、兼职教师。组建6000余名集团级专家和大国工匠人才库,首批400余名专家已参与教学,兼任产业教授。引进企业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在218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站中让学生直接感受新技术,建立当前学习与未来工作之间的直接联系和期待。另一方面,建立校企双向流动“旋转门”制度。管理人员从学校到集团总部、从学校到子企业、从国家部委到学校,不同的“旋转”带来不同的管理思路,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不同的“流动”带来最新技术。教师利用寒暑假定期开展企业实习,集团支持子公司按照不低于岗位总量的2%设立实习岗位。目前,与企业共同开展的车体焊接、牵引电机转轴加工等工艺改进,成为服务生产一线、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走出实验室到产业一线的“一步之遥”。

    依托共同体平台优势

    构建学校随企业“出海”工作机制

    共同体较好地整合了产业与教育资源、国内国外两个场域资源优势,显著增强了单一主体“出海”的抗风险能力,成为中国铁路产业和中国职教联合“出海”的“稳定器”。聚焦“出海”项目侧重运维保障等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开发了“走出去”工作指引;考虑到国际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中的语言障碍,开发了国际课堂,实现职业院校教师用中文授课,通过同声翻译技术同步翻译为多国家、多语种语言,培养“精通中国装备”的本土员工。

    依托共同体研究优势

    构建校企协同攻关工作机制

    “教育办得好不好,要看溢出效应和外部效应”。共同体内有11个国家级研究机构、2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8个海外研发中心,可以支持企业和院校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协同技能攻关。通过将典型应用场景、经典案例在共同体内“高铁工匠学院”平台汇集,及时转化为培训资源,构建研发、制造、供应链、运营等模块培训课程,来提升一线技术员素质和企业人力资源质量,帮助企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将解决问题攻关的末梢延伸至高铁制造最前端。

    共同体运行一年来,参与的职业院校普遍感到步履更坚实、底气更足,参与的企业在完成人才战略储备、缩短用工培训周期上也普遍获益感明显。如何进一步用好共同体这一平台,还需深入剖析双方需求,将行业发展、产业转型、区域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急需紧缺岗位人才需求满足”的点上突破,撬动“人才岗位能力持续匹配”的面上实践,实现“校企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运行保障。特别是要针对轨道交通行业点多面广的特点,前瞻性地开展如何通过产业链和专业链的耦合来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研究。

    产教融合从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集团化办学等形式一路走来,一直在不断探索有效形式,共同体作为影响力最大、覆盖面最广、制度探索最为深入的一次实践,未来要实现自我良性运行,从“开工”到“开通”,必须切实让共同体成员有源源不断的“获得感”,进一步加强整体协同、专业协同、区域协同,这个过程既需要在深化改革中将实践上升为办法、办法总结凝练为制度,也需要在开放运行中赋予共同体更生动的实践内涵。

    (作者系教育部职成司教学处副处长、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挂职])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