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发展矿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智能矿山建设及生产急需一批兼具矿业及智能化知识技能的新工科人才。2019年起,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以破解采矿人才培养困境为目标,基于学院“工业软件”发展战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融合产业需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融合产业技术重塑专业知识体系,融合产业发展改革人才培养过程,融合产业场景打造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四融合”新模式。
以人才需求为主导,设计智能采矿人才培养目标及知识结构,提高人才供给精准度
智能系统一般由数据获取系统(智能感知)、处理中心(智能决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和通信系统组成。智能采矿实质就是智能技术在采矿工程复杂场景的具体应用。结合产业人才需求及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学院顶层设计智能采矿人才培养目标。融合智能技术与现实采矿技术,以“感知传输—智能决策—自动控制”逻辑组织课程体系,以“智能+采矿”场景应用需求确定课程知识内容及教学要求,重塑了“智实融合”的采矿全新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更新替代采矿工程传统的“井巷+采煤+矿压”知识体系。
以“四特别”精神为内核,确立课程思政建设总体思路,确保课程思政实效度
赓续行业传统,立足专业特点,课程思政建设聚焦采矿“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敢创新”的“四特别”价值取向。确立“热爱和服务能源事业,形成系统的专业认识和专业意识;培养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塑造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课程思政整体目标。挖掘了“煤炭能源与国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创新意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元素,凝练了“主辅结合、融合会通、喜闻乐见、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基本原则,实践了“隐性渗透、案例穿插、画龙点睛、专题嵌入、讨论辨析”的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形式。
以实践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强化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实践环节,保证培养质量达成度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与传统工科相比,新工科人才必须具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形势下产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高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协同,融合产业场景,学院建设了矿井实训与研发中心(模拟矿井)、省级新工科实践教育基地(新安煤矿)、采煤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观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省级立项)、智能矿山采掘大数据创新实验室(省级立项)等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学院以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基于多层次全方位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了“五位一体,虚实结合,分层递进”的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
以“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为遵循,改革智能采矿人才培养过程,增加培养结果契合度
培养过程(教学实施)中,学院以“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为行动遵循,改革完善人才培养过程,形成智能采矿人才培养“四融合”新模式。依据培养目标及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重塑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式和学习要求,进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确定下一轮课程教学实施的改进方向,实现课程教学的闭环,实现教学产出与教学过程一致,进而保证培养目标与培养结果相契合。
经过4年多的教学改革实践,智能采矿人才培养改造升级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采矿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获奖60余人次,申请国家专利(发表学术论文)40余人次,考研录取率由14.1%提高到29.2%;专业建设成果丰富,承担省厅级教研课题7项,建设国家、省级一流课程4门,建设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平台)11个,发表高水平论文10多篇,智能采矿人才培养质量及知名度得到社会和行业充分认可。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采矿工程人才培养转型升级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SJGLX557]、2021年全国煤炭行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煤炭特色实践教学平台优化与重构”[课题编号:2021MXJG240]研究成果)
(张瑞林 郭兵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