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促融合 优课程 强实践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杜国明 程镝 黄善林 吕武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秉承“博学笃行、明德亲民”的校训和“明理尚法、公行天下”的院训,以“促融合—优课程—强实践”为核心理念,全力打造面向新文科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适应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突出的应用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该学院成为培养新时代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课程改革,点石成金

    在课程教学策略方面,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紧跟新时代教育的步伐,以培养高素质新文科人才为目标,创新性地实施了“三位一体”的课程改革。这一策略涵盖了课程思政引领、一流课程集群建设、教学方法创新三个关键领域,旨在全面提升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课程思政引领是教学策略的核心之一。学院深知思政教育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方面。通过明确各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构建课程思政图谱,加强示范课建设,学院致力于提升课程思政的成效。例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创新性地创建了AISAS教学模式,不仅入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也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一流课程集群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学院注重整合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包括新闻、图集、报告、模型等,以建设具有引领性和示范性的“金课”。“土地经济学”课程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它紧密结合中国土地制度改革和黑土地保护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也显著提升了课程的学习成效,获评国家线下一流课程和省级线上精品课程。

    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习反馈机制,注重学科深度交叉、思政价值塑造、资源技术赋能。通过设计线上自学、课堂讲授、师生讨论三阶课堂,学院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多名教师在省校两级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

    通过这“三位一体”的教学策略,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不仅提高了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互动的学习环境。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和价值观的培育,更为他们将来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并行,琢玉成器

    在构建面向新文科的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院一直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实践教学新路径,即以技术实验训练、技能实习集成、素养竞赛检验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行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首先,学院建立了“技能实验—实习体验—竞赛检验”的全过程培养体系。通过优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强化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能够在实验中练好技术基本功。实习体验环节让学生将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工作,通过实践检验和修正学习成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竞赛检验则通过参与各级各类的专业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成效。

    其次,学院推动专业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拓宽实践教学的合作领域与通道。遴选知名度高、行业范畴广、业务综合性强的企业作为实习单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机会。同时,建立实验中心与专业教师组成的二级联动实验教学组织体系,以及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责任教师、校外导师四级管理的实习教学组织体系,形成了“教师学生双组织”“场所经费双保障”“校内校外双联动”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有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水平。

    最后,学院构建了“专业练习—行业实习—职业研习”的全场景实践培养体系,这一体系促进了学生在学业、就业和从业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专业练习,学生精于学业,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行业实习,学生敢于将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职业研习,学生善于从业,提升了职业素养和专业竞争力,满足了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学科交融—课程优化—实践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积极响应,也是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模式,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学习平台,更为他们未来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杜国明 程镝 黄善林 吕武)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