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规律
王洪礼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使人才具备高人格素质、高情意素质和高认知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促进身心强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归根结底靠人,靠高素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2023年9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东北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继续改革创新,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培养高素质人才,仅靠某级某类学校,难以实现,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教育的规律,瞄准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高素质,精心培养。但体现文化自信和中国话语的教育规律是什么?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高素质有哪些?这些都需深入研究。

    教育有多方面和多种等级层次的规律,揭示教育规律极其重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共识。

    教育是很宽泛的,不限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职场教育和社会多元影响产生的教育等均在其列。学前教育的具体规律不同于学校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德育的具体规律也不同于数理化或体育的具体规律。问题是,诸如德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等的具体教育规律是什么。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教育理论研究中,若不把这些规律抓紧研究透彻,揭示出来,就很难全面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

    探究教育规律,首先要精准弄清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新中国成立至今,关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学界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特殊范畴说”、“实践活动说”、“培养人说”和“传递文化说”等,但一直没有公认的结论。作者认为,传授文化和培养人是教育的本质特征的主要方面。在最早的学校产生前,人类是依靠传授文化去培养人,在产生了学校之后,学校也是通过传授文化去培养人。目前,世界各国各级各类教育都是为了培养人,都是通过传授文化去培养人。事实上,世界各国各级各类教育培养出的人不一样,也正在于其向受教育者传授的文化不一样。

    探讨了教育的规律,接下来就要研究人才的高素质有哪些,如此才能实现按规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高素质有哪些?高素质就是高素养,也称高级素质、高级素养,对等西方话语中的“key competence”,即我国基础教育界近些年高频使用的“核心素养”。

    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要使人才具备高人格素质、高情意素质和高认知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促进身心强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联系国情实际,我国人才培养的短板主要是高人格素质教育、高情意素质教育和高智商素质教育。因而,要有针对性地倡导高素质教育,用扎扎实实的高素质教育,即高人格素质教育、高情意素质教育和高智商素质教育补齐人才培养短板。

    高人格素质的培育应强调培养家国情怀,感恩敬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高人格素质。拥有高人格素质的人,忠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忠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忠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拥有高人格素质的教育者,能够坚持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发展既具中国特色又具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教育,自觉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自觉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情意素质的培育应强调坚定的信仰信念和顽强的意志毅力,推崇刚毅坚卓、功崇惟志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教育。在逆境中,要直面困难和挫折,正视现实和磨难,坚守忠孝诚善、不忘廉耻等做人准则,积极进取,设法扭转格局、谋求发展,逐步夺取最后胜利。培养高情意素质旨在使受教育者养成坚毅牢固的高水平心理健康素质,增强珍惜生命及其价值的信仰信念,珍惜生存生活,向往快乐幸福,最大限度地减少焦虑、孤独、狂躁、自闭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提升生命价值。

    高认知素质的培育是以破解“考分高创新差”和“钱学森之问”为主要目标的脑智开发教育。培育高认知素质应特别强调,师生要传承和弘扬植根中国先哲九思三省、龙场悟道等优秀反思性传统文化的“三思再反思”高质量反思法,即“审题先三思—解题必监控(注意和思维)—解完再反思—(瞄准找最佳)首轮再反思—后续再反思—延伸广义题—深潜再反思—深反促灵感—灵感引创新—拓展再创新”的高质量反思法。首轮再反思至灵感引创新这六个步骤对克服和扭转“考分高创新差”的教育顽疾尤为重要。

    高质量反思法特别强调培养人的高质量反思能力,即高质量批判性思维能力、质疑能力、审辩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灵活变通能力、标新立异的创新能力,尤其包括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最佳、系统性最佳的创新能力;特别强调教师和学生在完成各自的认知过程和行为任务后,都应持续以期待中的最佳状态为预期目标,再对自身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行为、理论、技术以及所涉客体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和思考,以不断提高思维创新水平和操作创新水平,找到解决当前问题的最佳思路、最佳方案、最佳方法、最佳结果乃至最佳理论、最佳技术;特别强调教师应通过高质量反思型教育和指导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做到既开发智力潜力又开发非智力潜力;特别强调学校教育要重点运用高质量反思法,革新教育教学中“布置和接受作业题—审题—按标准答案刷题—验证与验算—交作业或交试卷”的刻板方法,有效消除“考分高创新差”的痛点。

    少年青年高人格素质强、高情意素质强、高认知素质强,国才能真正强。只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精心实施高素质教育,就能建成真正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就能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系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特聘教授、贵州师范大学“三高教育”研究省创新团队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