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杨云霞 叶恒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以高新科技驱动内涵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技术融合各类生产要素,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位一体”数字化转型。从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三重要义准确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时回应发挥新质生产力数字优势的现实要求,能更好承担起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使命。

    古往今来,人类经济社会领域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离不开因技术迭代升级而产生的强大动力。不论是蒸汽机时代水力应用和纺织机技术推动手工业向机械工业转型、电气化时代内燃机工艺和电力技术驱动大规模生产制造,还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助力传统工业向信息化工业迈进,人类历经的三次工业革命都受益于经济发展动力变革。时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集中爆发的临界点将至,以数字技术为先导的诸多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技术创新活动同新质生产力紧密关联,甚至许多技术本身即构成新质生产力的内容要素,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强劲内驱动能。过去人类社会每一次经济进步都是建立在大量物质资源耗费和自然环境破坏的前提上,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一种粗放型增长特征。与历史上的经济发展动力变革相比,现阶段基于数字技术的新质生产力,以数据要素投入取代了传统生产力物质能量变换的发展范式,其引发的一系列动力变革特征,高度符合高质量发展对于集约式增长的要求,这是以往任何一种生产力质态都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导源于数字技术进步的新质生产力一经形成,便构筑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要充分关注因数字技术变革带来的生产力质态革新,坚持以低投入、低排放扭转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思路,以数据驱动遏止要素驱动带来的惯性影响,运用新质生产力开拓出一条集约式、绿色化发展道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之源。

    通览世界经济发展史,在人类正式步入工业社会以前,经济普遍增长得十分缓慢。直至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增长率才迎来大踏步跃进。这种现代经济指数级的增长现象,源自技术进步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效率变革。伴随着生产效率的大幅抬高,全世界人口规模也因物质基础不断充实而持续扩张。生产力状况和人口规模同步增长,又共同拉动了现代经济攀升。这对于当前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窗口期”,以新质生产力加速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的协作,进而助力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效率跃迁具有启示意义。兴发于数字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以数据为技术基底,不仅能够利用数据流动融合其他生产要素而全方位精细化赋能人们的生产生活,还可以借助网格化共享打破时空壁垒,加速人与人之间的互通合作。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着力发掘其包含的数据要素潜力,确保大数据贯通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各链条各领域,实现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同时,优化新质生产力高质量资源要素的配置和重组,在人与技术互促中渐进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围绕在线教育、带货直播、文旅电商、低空飞行等新业态启动经济增长新引擎,鼓励跨境电商和数字化国际贸易。开发工业机器人、智能导航、掌上金融、手机银行、互联网医疗等人工智能服务。总之,主动拥抱数字技术革新浪潮,聚焦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变量,引领高质量发展效率变革大踏步向前。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看来,劳动产品的质量是一个具体可感的历史概念,它始终与一定时代条件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关。在资本主义制度形态尚未到来前,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师徒制手工作坊中劳动者的技能和经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社会化大生产开始兴起时,流水线作业的厂房车间的产品质量控制能力和检验体系得到了较大发展。迈入数字化时代,新质生产力不仅会进一步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甚至就连质量的定义也会受到颠覆性的影响。一方面,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新质生产力这一先进生产力质态,将数据参数渗入各条产业链,催生着企业生产过程的柔性化改造和服务过程的系统化集成。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产生了质量变革的倒逼效应。鉴于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消费需求,企业需要更加重视消费者的体验感和参与度,需要更加重视社会层面的消费需求。作为内生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时代产物,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经济开始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跃迁,反映着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显著成果。着眼国民经济全局,我国产业体系在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赋能后正在发生积极演化,要合理规划新质生产力在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推广应用,平稳促进新质生产力培育与质量变革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夯实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盘基础。

    在数字技术洪流中引领潮头的新质生产力,具有传统生产力无可比拟的数据驱动优势、资源互融优势和精准赋能优势,可以有效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效率变革、质量变革等内生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不仅要在实践层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数字技术交叉应用,壮大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更要从理论层面归纳、概括新质生产力的先进质态。

    (作者单位系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云霞系该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004]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