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本报记者 韩晓萌

    ■学者论道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访谈嘉宾

    张神根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原主任、研究员,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

    孙熙国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丛 屹 天津市委党校(天津行政学院)副校长(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岳 奎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曹胜亮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武根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利用我国人口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环节,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加快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显著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收入增长,从而使更多人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和低污染的绿色属性,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条件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我国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1 推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记者: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怎样认识我国人口规模带来的现代化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

    孙熙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其社会结构更加复杂,人口分布不均、城乡差距大等问题更突出,资源环境压力更大,现代化的任务往往更加繁重。因此,在推动现代化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全面性和均衡性,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通过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明确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路径,确保现代化有序推进。

    张神根:人口规模不同,现代化的任务就不同,其艰巨性、复杂性就不同,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首先要考虑人口基数问题,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因循守旧,要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曹胜亮: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供给发生变化、城乡人口结构差异大等问题。这要求我们的现代化战略既关注经济增长,又兼顾人口结构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丛屹:中国是人口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14亿多人口的现代化,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复杂程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式现代化,要考虑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还要考虑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如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人口结构的变化问题,甚至还要面对加速演变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调整、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冲击等。在制定现代化战略和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多种因素,促进14亿多人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

    记者: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应该如何利用我国人口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曹胜亮: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具有显著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劳动者具有专精的技能和创新的思维,能快速吸收新知识并适应技术革新形势;有强大的数字化能力,确保在智能科技驱动的经济形态中游刃有余;有卓越的团队合作和跨领域协作技巧,能够促进多学科融合创新;有敏锐的问题解决和持续改进意识,能不断提升生产效能。构建这样的人才队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

    岳奎: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从人口总量看,我国拥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1500万,劳动力供给资源充沛。从人口素质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利用我国人口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一关键环节,加快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培养,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加快把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

    记者: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于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曹胜亮:新质生产力通过更高效的生产模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提升广大民众的生活水平。新质生产力催生新行业和新业态,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缓解人口大国的就业压力。面对庞大人口基数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新质生产力强调通过绿色、可持续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解决资源供给约束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 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记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如何认识这一本质要求?

    孙熙国:本质要求,反映的是某种事物或现象所固有的、内在的、决定其性质的根本属性或特点。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意味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所独有的、深层次的、起决定性作用的特性。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只是片面的、局部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显著区别。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能给绝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让8亿人成功脱贫,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追求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奋斗目标。因此,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其区别于其他现代化形态的重要标志。

    记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需要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在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过程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丛屹: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面对人口条件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面临困境,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创新发展成为关键突破口。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显著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收入增长,从而使更多人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促进新兴产业兴起,还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多途径增加群众收入。

    在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和平衡性方面,新质生产力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新质生产力推动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智能化,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使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服务。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能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各地区能够根据自身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的互补和协同发展,对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孙熙国: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通过改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条件,提升弱势群体的生活品质,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新质生产力能够打破地域限制和行业壁垒,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提高其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形成,推动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从而实现更为均衡、协调的发展。

    3 推动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记者: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为什么我国的现代化特别强调精神的丰富和文化的自信自强?

    刘武根:坚持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必然要求我们既重视物质财富的基础性作用,又强调精神财富对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引导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张神根: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并正确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是我们党通过深刻总结历史和现实得出的重要经验。从国际看,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今天,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从国内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但一些人在价值观上出现了问题,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薄弱,甚至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我们党始终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党之所以特别强调精神的丰富和文化的自信自强,是因为我们深刻认识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没有文化支撑的现代化事业也难以持续长久。

    岳奎: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处于关键时期,前进道路上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在所难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记者:新质生产力如何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孙熙国: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一方面,科技创新有助于提升物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传播和享受精神文化产品的手段,推动科学、文化、教育、艺术等领域进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有助于缩小发展差距,提升人民素质,引领社会风尚。

    4 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记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为什么中国式现代化特别强调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张神根:中国式现代化特别强调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从历史上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把生态环境破坏了,弥补的成本甚至比这些国家当初创造的财富还要多,走了许多弯路。我们14亿多人口实现现代化,不走西方国家的老路,又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就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新质生产力如何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张神根: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意味着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刘武根: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本身就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和低污染的绿色属性。新质生产力将推动绿色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绿色生产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趋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需建立健全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绿色经济的生机活力;做大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弘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促进全民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5 推动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记者:如何认识我国现代化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孙熙国:一方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意味着我们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条件,走自己的路,不依附于任何外部力量或模式。另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又一重要特征。我们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不走侵略、殖民、扩张的西方现代化道路,而是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和共赢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和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和繁荣。总的来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国独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既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和发展。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如何做到这一点?

    丛屹:提高资源的全球配置能力,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在国内外市场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要素使用效率;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国内外规则对接和融通;支持外资科技企业和国内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加强人员交流合作,加强投资经贸合作,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力。

    记者: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能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带来哪些机遇?新质生产力如何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岳奎: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以中国自身经济体量和质量的持续提升,带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局势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了持久性负面影响,国际物流和供应链至今无法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除此之外,全球贸易失衡、摩擦频发,贸易分裂特征显现。中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旗帜鲜明地反对“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往来和金融合作,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多暖意,助力发展中国家突破经济发展瓶颈。

    刘武根: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其一,新质生产力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商品、服务、人员、技术、资本的全球流通,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实现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益共享,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其二,新质生产力不仅创造物质财富,更推动精神财富的增长,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开放包容的世界。其三,新质生产力倡导和坚持绿色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