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星期四
扎根农村一线培养知农爱农人才
陈振兴

    在科技小院,学生们个个都是农民模样,裤腿、衣袖上总沾着干了的泥土,“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常态。白天,他们到果园里一泡就是一整天,跟踪观察果实生长、分析土壤数据等,晚上回到宿舍里还要开研讨会、整理数据写论文。近日,媒体报道了海南大学立足农村一线探索涉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目前,海南已经建成53家科技小院,其中有4家曾获评全国“最美科技小院”,不少学生还未走出校园,就在海南“农业圈”小有名气,为海南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无独有偶,近年来先后有多家媒体以“大学生‘自找苦吃’扎堆到农村读研”“将毕业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踩着泥土去实践”等为主题报道了农业科技人才脚踏实地做科研解难题,在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也助力自身成长成才的事迹。

    立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如何做好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如何让更多科技人才投身农业生产一线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深思,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教育部门长远谋划和统筹安排。

    农业科技人才是国家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难题破解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当然,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用全局性思维考量。一方面要做好思想引领,扣好农业科技人才的“第一粒扣子”,要将专业教育与情怀教育有机融合,将知农爱农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塑造其积极的价值取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优化培养过程,激活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特别是要破除“教学脱节”和“学用脱节”难题,不断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以新理念、新模式鼓励引导更多学生扎根农村。

    脚踏实地做科研解难题需要创新驱动。从根源上看,体现在农业科技人才的观念转变和认识更新,不仅要转变投机取巧的观念,还要更新种田辛苦、农村艰苦的偏颇认识。从路径上看,体现在模式创新,例如近年来,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等支持下,一批科研院所持续深化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又紧接地气的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海南大学研究生在村里“读研”就是科技小院育人模式的典型代表。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7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牵头建设了1800多个科技小院,共有1万余名研究生投入科技小院的建设和运行中。诸如此类的创新举措不仅促进了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更为教育部门提供了人才培养的经验参考,为农业从业群体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创新路径。

    推动农业科技人才脚踏实地深入一线,还需要多措并举调动其工作活力和热情。当前,部分高层次人才远离农业生产一线,“居高不下”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例如优化培养制度,通过公费农科生、定向委培生等举措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的热情。优化考核机制,通过教师职称评审破“五唯”、学生毕业要求“多选择”等方式,引导鼓励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放下负担,脚踏实地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优化评价体系,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评价要更多地看解决了多少农业难题、服务了多少农民群众、带动了多少农业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激发其活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解决农业发展技术问题,服务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