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国色匠心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培育智能工匠
欧阳晓龙 高雪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宋正富代表学校与全国纺织服装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鞋服饰品及箱包专业指导委员会签订《产教融合促产业提升院校诊改战略合作协议》
全国鞋服饰品产教融合联盟2023理事(扩大)会议暨全国纺织服装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2023工作会议“产教融合如何双向赋能产业和教育”论坛
学校教师在全国鞋服饰品产教融合联盟2023理事(扩大)会议上领取理事证书

    为了解决西南地区服装产业有产业无配套、有规模无平台、有品牌无名牌的现实问题,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根植非遗、铸魂强技”的方案。学校服装专业始终在“染国色、传国技、成国才”的育人实践中体现自己的“匠心”——在服装产业集聚区内,基于非遗培养大批能拉动区域服装产业向高端转型的智能工匠。

    活化——

    非遗铸魂技艺“入色”

    20世纪40、50年代,重庆集聚了大量的纺织工厂,也孕育了一批手工服饰老艺人。2010年,伴随着中国服装产业的西移,西南服装产业迎来了提质升级的契机。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西南民族服饰文化与技艺,通过传统课程嫁接和工作室研学课程强化,让学生在非遗中学服装设计、学工艺结构、学传承创新,夯实学生的文化素养,活化传承西南民族服饰技艺,让学生成为立足西南、根植中国、走向世界、助力西南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工匠之才。

    “国色”进入课堂,教学由传统的非遗体验到全方位深度融入,增强了以中国传统技艺全程融入拉动专业提质培优的自信,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服装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新理念。

    强化——

    “四大课堂”强基“润色”

    结合课内课外、融通线上线下,将非遗技艺与服装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全方位、立体化打造“四大课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觉,夯实学生“知识+技能”基础。第一课堂为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为校内外实践体验,第三课堂为课外活动与竞赛,第四课堂为在线网络学习。

    教学以“强化基础、活态传承”为目标,将传统课堂中单一的知识传授向项目式学习转变,将非遗元素嵌入专业课程。以蜀绣、苗绣、扎染等非遗文化为载体,实现非遗元素的多层次、全方位嵌入,构建了螺旋上升式的双线课程体系。教学由专业技能夯实拓展为综合技能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职业精神,在传承创新中培育文化自信,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路径。

    同时,学校打造“馆室一体”传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聘请非遗大师开展师徒式传习、项目式教学,实现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建立线上西南民族服饰资源库,通过对西南非遗服饰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存储、处理、展示和传播,将非遗服饰文化遗产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实现了西南服饰数字化保护与资源活态化传承,线上线下互动、校内校外互动、作业作品互动,形成可辐射、可推广、智能化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应用新生态。

    转化——

    “双元”共进育人“提色”

    一元构建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学分转换机制,激发学生从作业到作品再到商品甚至爆品的转化动力。此元涵盖在线时长、作品发布数量、承接项目数量和客户反馈等多元素,以校内外、行业内外点评率和转发率为核心的准职场评价。

    一元通过作品盘活成果转化通道建设,搭建反馈式学生成长评价系统。此元培育服装商品校企转化经理人,与企业建立服装交易网,催化一批创新创业项目,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现从注重知识、技能要素的评价向注重过程与成果相结合的评价转变,再到过程向成果转化的飞跃。

    分进合击、“双元转化”的评价体系,带来的是育人效能的不断提升,累累硕果接踵而来。

    2016年以来,学生以西南传统服饰文化主题完成的设计作品超过3800件。其中,2022届优秀毕业生胡华芳创设品牌,致力于旗袍等服饰创新设计,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2020年获重庆市中华职教社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2023年入选重庆市十大“双创”明星。学校获得“中国纺织服装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纺织服装先进单位”等称号,1人被表彰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优秀校长”,4人被表彰为“全国纺织服装行业职业教育先进工作者”,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入选重庆市首轮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能力提升项目。学校共举办省级职业院校服装类技能比赛6次、冠名赞助举办“重庆工贸职院杯”全国鞋服饰品及箱包设计大赛共5届。作为牵头单位,学校承担了国家鞋类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2016年至今,学校获得省部级单位颁发的22项奖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的人才培养经验吸引了国内外多所院校来校学习借鉴,共同见证了学校“匠心”育人的成就。(欧阳晓龙 高雪)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