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5日 星期三
从文言文致谢中可以看到什么
张姣

    近日,山东某高校一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致谢引发社会关注。致谢文字洋洋洒洒千余字,用文言作成,谢授业之恩、谢同窗之谊、谢父母养育之情,用词文雅、情真意切,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被网友惊呼为“毕业论文致谢天花板”。

    还记得两年前因为点名感谢65位帮助过自己的好心人,四川凉山籍高校毕业生苏正民的6000字论文致谢刷屏。的确,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理应是严谨的学术研究之外一块自由的情感表达之地,既可以总结自己一路求学的心路历程,也可以向恩师、朋友或父母郑重地表达谢意,值得精心打磨。笔者一直在高校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每年也承担着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任务。遗憾的是,在读到学生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时,发现感情充沛、情真意切、文辞俱佳的致谢文字少之又少。多数致谢或语言干瘪或仿作套作,或拉拉杂杂、形同记账,读后很难让人有所触动,更谈不上感动。好的致谢文字是会打动人、感染人的,读之如沐春风、如品甘霖,令人回味无穷。新闻报道中的文言文致谢在网上传播后,让人赞不绝口,妙处之一就在于人们在长期流连网上快餐式的视频图景后,对文言文致谢字字珠玑、妙笔生花的审美赞叹,从侧面也体现了当下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可。

    众所周知,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涵养学生文化人格的教育资源。学习文言文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汉语的认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涵养高雅的情趣,也能积累文言文阅读经验,培养文化审美趣味,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作为记录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里面有中华民族的底蕴与血脉,体现着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也往往具有思想深邃、表达凝练、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特点,特别适合用于庄重严肃的场合,尤其长于抒发情志。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苛求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用文言文致谢或写作。

    但是,透过优秀的毕业论文致谢文字,确实给高校文史哲等专业的教学提了一个醒,即如何通过做好汉语言教学来涵养学生的高雅情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当下,不少大中学生用文言文写出佳作,不断出现并形成新闻热点,人们不禁感叹写作之人才思敏捷、汉语功底之扎实。实际上,自上世纪之初,文言文教学和文言文使用从未间断。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是打基础的时期,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经过十几年对文言文的模仿与积累,已经初步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到了大学阶段,很多专业的大学生终止了对文言文的学习,一些文史类专业学生即使继续学习,无非是选文更长更难了,更像是中小学阶段学习的加强版,重知识轻应用的缺陷较为明显。对一门语言的传承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不妨在一些文史哲专业里增加一些文言文的教学指导,开展一些相关教育活动。也可以增加一些相关教学内容,鼓励文史哲专业大学生借鉴说铭序书表等古代常用文种,恰当地运用文言文表达思想、习作为文。如果更进一步,还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填词作曲、吟诗作赋,这对于实现文言文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大中小学有效衔接有着深远意义。

    当然,我们更希望在此方面有专长的教师能对学生的语言、审美等予以悉心指导,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奉献精神,有效引导他们理解、热爱和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做一个心怀感恩、心有大我的国之栋梁。

    (作者系渤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