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推动创新人才培养
——南通大学“四链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纪略
潘虹

    深化产教融合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学校主动面向区域、行业、产业需求,基于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模式,秉承“思创融合、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创融合”的教育理念,依托各学院、管理部门和行业企事业单位,整合优质师资和科研教学条件,形成以“多元”“四链”为主线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促进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相互整合、相互促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多元”命运共同体集聚集优同生共长、协作共赢的良好生态。

    聚集校企资源

    打造“四链”融合育人平台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与教育链、人才链紧密融合。通过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聚集多学科专业交叉科研人才,打破科教分离的藩篱,实现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和学术成果转化的积极探索。学校以科研项目为桥梁、教学案例为纽带,推动科研创新团队与“双师型”教学团队相融合,政府部门与产业、企业先后成立通科微电子学院产业学院和现代家纺产业学院,充分利用双方学科优势和科研条件,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机制,建立“学校+基地+企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个学院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入选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其中通科微电子学院成功入选2021年国家教育部门首批现代产业学院。相关专家认为学校通科微电子学院有效推动了南通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为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培养了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权威媒体以《用“新工科”对接新技术企业》为题,关注南通大学通科微电子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

    深化机制改革

    探索“双师”联动教学模式

    学校将产教融合育人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项目化地建设校外基地和组织校外兼职导师的聘用,夯实校企师资力量,建设了数量和结构合理的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和专兼职导师队伍。加强引导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专业规划、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设计、案例开发、实习实践、教学信息化及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工作,承担产教融合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共计50余门;共同编写教材和实践指导报告材料近100份;学校累计获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0多项,努力打造一支懂政策、精专业、善引导、能实战的“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多元导师队伍,推动就业与培养有机联动、人才供需有效对接。

    此外,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推进课程理论学习与实习实训相融合,大力实施“高校教师+企业教师”的“双师联动”教学模式。目前学校在聘实践教学基地兼职教师1910人,其中兼职教授435人。与江苏金太阳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生态环境部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企业机构共同申报江苏本科类产业教授,11人获批江苏省本科类产业教授。近年来,学校抓好“双师型”导师培养和建设,36人获评省级产业教授。

    强化产教融合

    营造科教融汇良好生态

    学校依托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和省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大力推动学科专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共促、学科科研队伍与创新创业指导队伍共建、学科平台与竞赛训练平台共享,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同时,积极推进教材建设,课程设计紧密围绕社会需求和专业技能展开,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更凸显了协同育人的独特优势,结合学生的需求把参与方式从“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求教”。在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了“专业+实习”教学体系,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短兵相接”“无缝衔接”,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3年,成功助力学生开办企业近50家,其中10余家进入稳定发展期并入驻南通大学国家科技园、南通国际青创园、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学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解决行业企业面临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在最近一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赛事中均获一等奖。

    学校通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多元体系,搭建起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高校合作育人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企业与高校之间资源共享,未来将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持续推进国家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

    (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SJG179]阶段性成果)

    (潘虹)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