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体育数字化教学探索
赵岑 薛浩 李敬皎

    体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数智时代为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高效利用体育教学课堂,盘活高校体育资源,充分发挥体育的思政建设功能,充分发挥体育的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对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和借鉴意义。

    多元主体

    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联互通

    数智时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采取的“选项制”是当前高校体育通识课的主要供给方式。学校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以体育趣缘为纽带的择取方式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充分的呈现。作为思政教育的目标受众,学生是知识得以有效传授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学工作通过放大学生的主体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思政教育中“以体育人”的有效性。学校体育转向关注不同教师与学生等多元主体间的互动,通过打造“一院一品”特色课程将学校体育资源充分辐射至其他院系,依托“闪动校园”APP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设置多类别政策引导对目标里程进行合理“折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自主性。学校的思政教育基于人文主义理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力抓教材、教师、教学、学生关键主体要素,致力于全过程、全方位、全链条育人而达到知行合一。在人文主义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的体育课程思政不为物而设、不应物而变,顺利完成“由物到人”的蜕变,致力于让体育课堂从知识盛宴走向素养摇篮、从被动应景走向主动滋养,让课程思政从刻意装点走向文化生成。由于体育的学科属性,学校的体育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均具有项群化特征。

    多重驱动

    具身认知理念下混合式教学方法赋能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认为身体与环境的互动是认知形成的关键。具身认知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是指在高校体育数字化教学中,通过整合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结合传统体育教学与数字化技术的优势,以学生的身体参与和体验为核心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旨在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升体育教学的效能。随着“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和高校体育数字化教学的不断发展,具身认知理念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逐渐成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学校将具身认知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数字化教学实践,依托“智慧树”平台,探索混合式教学方法的具体做法,通过在线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此举使学校的体育课不再局限于面对面授课,对学生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从被动传授转变为过程自我认知。在混合式教学中,通过多元主体互动,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升了课堂效率,顺应了时代发展。

    多方渠道

    体育课堂主渠道与体育活动辅渠道结合

    从广义上来说,体育课程思政不应局限于体育类专业课程和体育类通识课程的主渠道显性教育,还应囊括校园体育社团、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教学行政教师的思政课堂等辅渠道隐性教育。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结合体育数智平台,充分利用“体育+思政”的挖掘式思维,将体育课程知识、技能以及理论中蕴含的体育精神、制度规则、道德品质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事等课程思政元素和育人因子充分挖掘出来,辩证理性地进行筛选、甄别、创新与转化,并通过结构性聚集和系统性整合创建体育课程思政资源智库,利用“融入式”思维差序嵌入主渠道与辅渠道的“以体育人”过程中。例如,体育教学部充分认识到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地位,通过体育课堂、体育社团、体育活动、体育锻炼等渠道,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理解与需求导向为出发点,以评价与反馈输出为落脚点,促进体育类课程思政良性运行。

    多维目标

    “以体育人”的核心目标与辐射目标协同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了“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纲要》中体育类课程思政的目标正是根植于体育多重价值的赋能。从帮助大学生树立包含身体、心理、思想“健康第一”理念认知的核心目标实现到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内化体育精神等辐射目标实现,充分诠释了体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的、有效的载体,具有独特的魅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师将立德树人施行在受众主体的身体、思想与灵魂中,逐步实现其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帮助学生在思想教育的关键期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内化体育精神。例如,教师结合大型体育赛事的舆论关注黄金期,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实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目标;借助多渠道体育资源,更高效地实现课内外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

    优化路径

    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构建“以体育人”协同机制

    在混合式教学中,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教师设计以身体参与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需构建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平台。线上平台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体育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在线测试、互动交流等;线下平台则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身体参与和体验机会。通过线上线下平台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教师通过智能体育设备、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让学生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利用智能健身器材进行体能训练,借助教学平台普及运动健康基本知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模拟比赛等。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身体参与的过程中,加深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建设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行政人员等构成的高校课程思政圈层共同体已成为学界共识。思政教育已从具体课程向学科体系外延,从单一主体到融渗互构拓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在“大思政”背景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构建“以体育人”协同机制,盘活学校体育资源,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发展阶段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思政一体化高质量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2BTY059]阶段性成果)

    (赵岑 薛浩 李敬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