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专业选择权“下放”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马晓娜

    据媒体报道,从2024级学生开始,武汉大学把专业选择权交给本科生,院内专业可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大类分流和专业调整工作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意愿,原则上不设置限制条件。

    转专业制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制度性土壤,本科转专业无限制有助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让每个本科生都能学其所好、学其所长,是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大学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本科生转专业自由度的逐步扩大是大势所趋。2016年年底,教育部重新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充分赋予高校在本科生转专业管理上的自主权。

    本科生只有学习感兴趣、适合自身的专业,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潜力和创造性。一些本科生受高考志愿填报的非自主性、录取调剂政策、专业认知局限等因素影响,最终进入的专业可能与初衷相悖,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本科生转专业无限制政策的落地,让这部分学生重燃了专业学习的热情。客观来看,自主性的成长与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开放而非封闭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确有助于更多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本科生转专业无限制政策在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同时,也倒逼学院做好本科生培养工作,包括专业设置调整、任课教师调配、教学效果监督与改进、导师制的全面落实等。

    在一定意义上,本科生转专业无限制政策促进了高校学科专业资源的交叉与融合。作为创新创造的重要来源,学科交叉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助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人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学生进入另一个学科领域后,转专业之前受到的学科专业训练仍会存在于其知识技能体系中,不同学科知识技能积累有助于学生在新的学习领域不断创新。

    当转专业无限制政策落地,本科生该如何选择呢?一要处理好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的关系。个人兴趣、爱好、特长是本科生转专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初心源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感兴趣、擅长的专业,更能激发其创新潜能。有研究表明,对转入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适应性总体上优于对转入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有转专业意愿的本科生可通过自我探索、心理测试、多样化活动尝试等途径全面剖析自我,判断本人个性特征和职业倾向,对自我个性特点和潜质形成正确、客观的评价。国家发展需要是学生转专业选择的又一重要依据。有转专业意愿的本科生要结合自身兴趣和潜质,多关注与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努力成为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

    二要正确看待专业的“冷”与“热”。无论冷门还是热门专业,个人兴趣是学习动力的关键。一旦缺乏兴趣,即使是专业热门,转入后的学习也可能难以持久。而且,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从来都是相对的,热门专业发展到极端过热的境地,势必会产生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就业竞争压力急剧增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某些热门专业也可能逐渐降温,一些冷门专业则可能因为新的需求而变成热门专业。

    三要做好专业发展规划。对转入专业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就业前景、市场需求、可能遇到的问题等,本科生应有全面清醒的认识,在转专业之前做到深思熟虑,通过各种渠道详细了解拟转入专业的各方面实际情况,切勿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并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有一定预判。

    (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