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高教周刊·探索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成效——
“从游课堂”激发人才培养效能
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通讯员 杨静 张帆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师车蕾(左二)在智慧教室带领学生研讨智慧仓储物流解决方案。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供图

    “北宋水运仪象台的动力来源于水。关于如何实现循环利用以保障动力垂直传递,我们有3个选项。请大家分组讨论,并提出选项和理由……”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械设计”课堂上,教师孙江宏将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探索水运仪象台的动力机构原理。

    当前,现代技术加速改变教育形态,“粉笔+黑板+幻灯片”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为此,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提出了“从游课堂”的改革理念,旨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所谓‘从游’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师生教学相长。”该校党委书记解江凌表示,近年来,学校聚焦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从游”理念贯穿课堂改革全过程,创新教学模式,建设学习中心课堂,促进“信息特色”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教师“争游”研磨教学主阵地

    2023年,在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理学院青年教师吴浪以优异的表现一举夺魁,获得了理科B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包揽了最佳教案奖、最佳现场展示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学回顾奖。时隔半年,在刚刚结束的第四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吴浪所在团队再次荣获一等奖并成功晋级国赛。

    “屡次载誉而归既是对吴浪个人努力与付出的肯定,更是学校持续深耕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该校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米洁介绍,学校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创新性引导等方式,将课堂变成有趣、有用、有成就感的成长空间。

    “这不是一个人的讲台,而是一群人的舞台。”米洁介绍,该校打造有组织的教师示范引领成长体系,以“从游课堂”理念引导教师站好讲台。在“青教赛”“教学创新大赛”等比赛前,该校都会组织相关系部全体教师开展线上集体教研、线下集体观摩,并邀请学院优秀主讲教师和教学名师对参赛教师的教案、课件等进行指导与打磨。同时,学校还构建了观摩演练、培训培养、竞赛激励、智慧平台“四位一体”的示范引领培养体系,以助力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成长成才。

    “‘从游课堂’的建设旨在充分彰显引领的力量,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从学校层面推动课堂革命的深入进行,让课堂真正成为‘金课’的诞生地,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福强调。

    师生“同游”打造教学共同体

    在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有一个备受赞誉的班级——通信2001班。全班29名学生,包揽了该校专业前10名,117人次获奖学金,大创赛参与率达100%,12人次获国家级奖项,52人次获省部级奖项,班级深造率达58.62%,班级保研率创学校历史新高,并获得北京高校“十佳班集体”荣誉。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该校推行的“宿舍导师制”。

    该校“从游课堂”的理念不仅贯穿于课堂教学,更延伸至课堂之外。为了推动课堂改革,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自2023年起,该校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率先试点实施了宿舍导师制,将专任教师引入本科生宿舍,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在首批遴选的21间本科生宿舍中,该校选聘了21名具备博士学位的宿舍导师,他们中不乏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球前2%的顶尖科学家等优秀青年教师。

    近一年来,导师们坚持每周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课堂学习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指导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担任宿舍导师后,我每周都会坚持与学生一起进行科研活动,指导他们参与各类比赛,并和他们分享学习经验。”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岳新伟分享说,“‘宿舍导师制’让我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师生关系,通过指导学生科研和竞赛,我也收获了不少启发。”

    “学生在哪里,哪里就是学习的课堂。”该校学生处处长张景波表示,当前,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类项目、比赛和科研活动已成为课堂之外另一重要的学习场所。

    “宿舍导师的工作职责涵盖学业指导、学术指导以及规划指导等多个方面。从‘从游’到‘同游’的转变,实际上是将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进一步前置。”张景波解释,“这样,老师们可以更有效地将现场观察到的信息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指导,从而提高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率。”

    智慧教学赋能“从游”更从容

    多点触控、清晰可见的数字大屏,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让教室之间互联,让校区之间互联,让线上线下互联……不久前,该校沙河校区近200间智慧教室正式启用,开课范围涉及全校13个学院,开课数量每学期近1200门次,为师生提供了更加沉浸式、智慧化的学习环境。

    数智时代,课堂革命要行稳致远还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及时调整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式、技术等,创设技术赋能的智慧课堂。“真实的三维空间视觉感知,变换繁复的图形设计,丰富多彩的网页图形……让我们的‘视觉传达与设计’课变得生动可感。”该校公管传媒学院2201班学生梁亚楠说。

    “智慧课堂重构了教与学的环境,也推动了教师们调整教学理念和内容。”该校信息网络中心主任王明涛说,在智慧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而是变成了问题设计者和学生解决问题的引导者。学生们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打造“从游课堂”的过程中,该校利用新校区建设的契机,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教学管控一体的“勤信学堂”和“大教务系统”平台,慕课、SPOC、微视频等数字化课程资源覆盖全部课程体系。得益于这些举措,2023年该校获评“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

    “‘从游课堂’的建设不仅引领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升华,还为大学治理模式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江凌表示,通过不断推进课堂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校正努力打造高效、灵活的教育教学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