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好老师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人必有痴,而后有成
——从乡村教师到教研员的专业成长之路
周启勋
周启勋正在给天津市静海区大邱庄镇大屯学校凭栏文学社的学生们讲授创新作文课。资料图片
扫码观课《灯笼》
执教者:周启勋

    当教师之前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官,但我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不停在激荡: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所以,我毅然参加了当地教师招考,并以全区语文学科第一名的总成绩得偿所愿,被分配到一所远离城区的农村学校任教。虽然条件艰苦,但当看到淳朴的学生、优美的环境、热情的同事以及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时,我的教学激情被瞬间点燃。经过13年的勤奋耕耘,我被评为“天津市杰出津门教师”,并通过遴选成为静海区初中语文教研员,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奋斗。

    走近学生,走出困境

    初任教师时我信心满满,没想到很快就遭到了“当头棒喝”。我的学生多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的陪伴少、管理差,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习惯糟糕、成绩难看。最让人头痛的是,他们大多上进心不足,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厚。

    “亲其师,信其道。”为了改变现状,我决心打入学生内部,以此迂回地把他们拉回语文学习中。我放下教师的架子,和他们一起讨论喜欢的电视节目,一起在课间打篮球,也一同分享零食、水果、杂志以及彼此的秘密。我还积极地向他们“暴露”自己:讲自己的弱项英语成绩由38分蜕变到115分的奋斗过程,讲大学时那些有趣而又“隐秘”的故事……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而非塑造,我用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慢慢地,我真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求知的欲望和向上的活力。

    我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他们也愿意向我敞开心扉,因为我爱上语文课,又因为语文课更爱我这个老师。此后,他们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的巨大转变。我所带的班级数次斩获“镇级三好班集体”“区级三好班集体”等荣誉称号。2019年,我被《天津教育报》报道,还先后被评为静海区“师德先进个人”“骨干教师”“最美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想一想,我如何能在教学中牢牢抓住学生?可能正是自己亲近学生的结果。但是我深知自己的语文课堂智慧不足,还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用先进的理论改造课堂成为我下一步的奋斗目标。

    向外求索,向内升华

    “小孩能看出来皇帝的新装是假的,为什么其他人看不出来?”很多时候学生的问题,让我一时拿不准答案,课堂教学也常因此陷入被动,自身知识储备的匮乏让我常有一种作为教师的羞愧感。于漪老师说,只有内心的深度觉醒,教师才会真正成长。在被动中,我开始了漫长的主动求索之路。

    我不仅向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还坚持在教学过程中查阅资料、总结反思,大量订阅专业期刊书籍,从中汲取先进的理论知识及教学经验。“造烛求明,读书求理。”阅读不仅使我填补了知识空白,增加了理论厚度,也让我愈发清晰了什么是教书、怎样去教书,如何去育人、培育怎样的人。阅读多了常有感悟,我经常把看到的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并撰写文章投稿。慢慢地,我的文章开始散见于《中国教师报》《中学语文教学》《青年文摘》等报刊,学生们听闻振奋不已,写作的种子不经意间也埋在了他们的心里。

    渐渐地,我的语文课堂愈发新颖别致、活动充分,逐渐形成了“情·趣·思辨”的教学风格。我乘势而上,在各级竞赛课中展示自己,获得“静海区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天津市“双优杯”市级一等奖等荣誉,课例《灯笼》入选“天津市精品课”。2019年10月,经过层层选拔,我作为第七届“圣陶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天津市唯一参赛选手,执教的现场课《湖心亭看雪》获评全国一等奖。但令我最开心的是,我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的用心,看到了一名教师能对学生形成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要向周老师学习做人做事。”这样的“表白”,让我作为教师的快乐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勤于阅读,向外求索;笔耕不辍,向内升华。这是我不断取得进步的基本法则。

    看轻成绩,看重实效

    随着成绩的累积,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我一再告诫自己:不忘初心、慎终如始!我深知,所有教研成果都应该服务于教育教学,要带动和帮助更多年轻教师为学校发展作贡献。因此,我申请主持“农村学校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与家校资源共享的研究”等国家级、市级课题并成功立项,带领老师们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根硬骨头,在农村学校尤其难啃。于是,在阅读了夏丏尊、叶圣陶等名家有关写作教学的书籍、文章后,我持续摸索、不断修正,形成了自己的写作教学方法。我鼓励学生用真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真情抒发对真实事件的感受,倡导“生活化写作”理念,指导孩子们在“发现—思考—感悟”中记录生活。此外我还创制“真实情境作文评价量表”,指导学生在反复修改、互评展示中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我在2020年创建了“凭栏文学社”和微信公众号“凭栏文学部落”(现更名为:静海初语凭栏工作室),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举行“凭栏杯”作文竞赛,选取优秀文章向外投稿。学生深受鼓舞,写作的意愿越来越强,如此形成良性循环。为扩大文学社的影响力,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我跨校召集全区优秀青年教师组建辅导团队。“凭栏文学社”发展迅速,现已面向全区甚至区域外,帮助师生发表作品150余篇,被《语文报》等10余家优秀报刊专栏推介。2022年4月,“凭栏文学社”荣获“全国第二届书香校园阅读教育教学成果交流活动示范优秀案例”大奖。

    我关注到农村学生作文学习的普遍困境——缺少素材、视野狭窄、文风不扬、词句不畅,由此开始重视学生读写素养的发展和整本书阅读的推广。在学校和上级领导的鼎力支持下,文学社升格为图书室,并配备了大阅览室,这在农村校实属不易,有效促进了全校师生的阅读兴趣,读写共生情势发展良好。

    如今在教研员岗位上,我有更多机会助力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推广。目前我已重构文学社指导团队、公众号编辑团队,在区域内外大力推进“生活化”写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通过系列竞赛、展评活动调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积极性,帮助学校推广真实有效的读写成果。

    人必有痴,而后有成。我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单位系天津市静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