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好老师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在持续读写中拥有强大的精神能量
陈万勇

    作为教师,每天都要与鲜嫩活泼的生命往来,如果没有强大的精神能量,就很难用爱心滋养爱心,用智慧点燃智慧,引领孩子走向美好的未来。精神能量由何而来?两个途径最为有效:一是持续的阅读,二是研究性写作。

    阅读之于专业成长的作用,正如哲学家黑塞所言:“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读史中,你可能变得更加“明智”;在读诗中,你可能变得更加“灵秀”;在独处幽居之时,阅读可以“怡情”;在处世判事之际,阅读可以“长才”。

    阅读之道,贵在坚持,更贵在择经典而读。为什么要读经典?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有过非常精辟的阐释:“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它们带着以前的解释的特殊气氛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或只是多种语言和风俗习惯)时留下的足迹”“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依托经典“不会耗尽”的博大,我们的视界将会更加高阔深远,从而更好地理解教育真谛、明晰教育规律,探求教育本源。借助经典蕴藏的“宝贵经验”,我们的行动将会更加守中合道,从而更好地优化教育方法、积淀教育智慧,改进教育实践。

    相较于读书,研究性写作是一种高阶活动,更能提升一名教师的精神层次和综合素质。在我看来,研究性写作的意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愿意写作就是最大的意义。行动生习惯,习惯成性格,性格终将转化为命运。其二,研究性写作能使人用心地感受生活、洞察世事,去发现和捕捉各种有意义的教育现象、场景和问题。其三,研究性写作是一个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有助于把散乱的感知梳理得条理清晰,把粗浅的经验概括得系统深刻,进而提升人的逻辑思辨和总结抽象能力。其四,研究性写作能促进人澄清问题、透视现象、理解意义、深化认识,从而站上“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思想高度,炼就“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的实践智慧。其五,研究性写作需要不断去粗取精、推敲打磨,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内容与形式的修炼中,精品意识和卓越气质就能够逐步养成。其六,因为研究写作有了思想和素材,因为写作研究得以提纯和表达,在不断的研究与写作中,思想自然变得明亮,实践自然变得高效。

    此外,研究性写作还能提升一个人的阅读品质。试想,没有丰厚的源头活水,哪有涌流不绝的清泉,没有精心的揣摩研读,岂能融会于心灵而倾淌于纸端?其实,研究性写作还有一个最大的附加值,就是能够带来一种“短暂的、突发的、奇妙惊喜的、敬畏的”“感觉自我、空间在消失或扩展”的“高峰体验”,而这恰恰是教师的职业幸福之所在,也正是生活的情调和诗意之所在。

    事实上,研究性写作的价值并不只是一种理想的假设,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证。审视那些卓有成就的优秀教师:李吉林、吴正宪、窦桂梅、华应龙……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一种高度,让他们屹立于思想和事业之巅的基石之一,正是研究性写作。诚然,这样的高度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只要持续坚持,我们就可能由普通教师成长为名优教师乃至专家型教师。

    鸡蛋从内打破就是生命。教师这个职业确实比较容易产生倦怠,当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备课、上课中渐渐程式化、单调化,感到人生不断干瘪甚至枯萎的时候,不妨通过主动读书和研究性写作来改变生命的节律,赋予生活以品质和意义。

    老师们,打开书吧,拿起笔吧,把你的感动、困惑、成功的探索、希望与梦想变成文字,你会发现,你的气质情怀,你的内心世界,慢慢地变得纯净澄明,变得细腻和丰富。真诚的文字,能够将平淡如水的岁月定格为永恒。

    (作者系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员、杭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