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学前周刊·保教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即时哼唱助幼儿建立秩序感
胡珂怡

    秩序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深刻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进入幼儿园之后,幼儿的秩序感发展与幼儿园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息息相关。

    “即时哼唱”即把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下发生的每一件事通过“即时”的实词“哼唱”与幼儿互动,通过音乐与歌唱的引导,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生活中的秩序。即时哼唱作为一种别具一格且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幼儿秩序感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以常规哼唱帮助幼儿获得同伴关注

    哼唱点名,增加同伴互动。“哼唱点名”是指选择一个简单、朗朗上口的旋律作为哼唱基础(以儿歌《大拇指》为例),每个幼儿在被点到名字或者学号时,如:“1号1号,你在哪里?”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跟着旋律哼唱一小段旋律:“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你好。”当有幼儿请假时也可以提问:“XX,XX,他在哪里?”从中得到其他幼儿的回应:“他感冒了,他请假了,不在不在。”为了增加趣味性,幼儿可以在被点名时自由选择哼唱的旋律,或者即兴创作一小段旋律。

    在哼唱点名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到每一个幼儿的表现,确保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并感受到同伴的关注。点名结束后,教师也可以对幼儿的表现给予积极反馈,增强其自信心和归属感。哼唱点名不仅可以增加幼儿间的关注和互动,还能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教师对本班5名幼儿开展了为期3周的跟踪观察。从“点名积极互动”“关心同伴请假”“与非固定伙伴互动”三项数据计次分析,发现开始哼唱点名后,三项数据都有显著提升,幼儿的互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

    哼唱评价,提升双向认知。幼儿评价是幼儿自我认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哼唱评价可以通过幼儿喜欢的歌曲帮助他们快速地、有条理地、简洁地形成思考逻辑。以《水果碰碰碰》为例,可以用提问的方式:“来来,我们一起来看,XXX的作品,他的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教师带动幼儿一起进行自我评价:“来来,今天我先来说,他的图画颜色非常漂亮……”

    熟悉的歌曲不需要幼儿做过多思考,自然而然把自评或者他评带入到音乐节奏之中,因为歌曲曲调的限制,也会隐性提示幼儿以完整且清楚的语言进行表达,同时可无限增加的乐句也能给幼儿带来连贯思考。

    教师以幼儿3周内对美术作品的评价维度为例进行比较,幼儿评价初始维度集中在颜色(丰富、舒服、明亮)与构图(有大有小、内容丰富)上,进行哼唱评价后的维度则拓展到线条(连续不断、有粗有细、种类很多)、造型(动作很像、表情很好、画得很明显、眼睛很细节)、技法(涂得很均匀、没有涂出边框)、画面感(一看就看出来了、很清楚)等。

    教师通过音频、视频、文字等方式记录下幼儿在游戏后的自评与他评,形成连续记录,观察到幼儿的评价维度有了扩展,同时同伴互动也显著增加,在日常游戏活动中出现了更多交流。

    以流动哼唱帮助幼儿养成生活习惯

    哼唱整理,改善游戏习惯。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游戏结束后,如何通过适宜的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是一大难点。哼唱整理通过流动哼唱的方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于教师走过的每一个位置,以简单的儿歌旋律创编即时的问题,提醒幼儿把相应材料以适宜的方式放到合适的位置。以儿歌《打电话》为例,遇到未收纳的自然材料时,教师以哼唱方式提醒:“一堆小松果呀,躺在桌子上呀,喂喂喂,你的主人呢?”幼儿注意力被吸引:“哎哎哎,我在这里呀!”教师进一步哼唱提问:“喂喂喂,你回哪儿去?”幼儿回应:“哎哎哎,我回筐里去!”就这样,材料被轻松地整理归类了。

    通过引入哼唱整理前后的两次实验了解幼儿对于游戏材料整理的认知,对比五项项目人数与增幅,即“清楚知道材料分类(哪一区域)”“清楚知道区域材料位置(哪一筐)”“游戏后主动进行材料整理”“游戏后把本次所有材料放回原位”“能随机把某一样材料送回原位”,可知引入哼唱整理后幼儿对于材料的整理认知有显著提升,更多幼儿能够在哼唱整理的帮助下明确材料分类、材料位置,遵守游戏规则、有序进行游戏,并能够主动完成正确的整理工作。

    哼唱入睡,调节情绪状态。适宜的音乐有助于幼儿调节情绪状态,提升午睡质量。以《摇篮曲》为例,教师在哼唱时可以适时加入对幼儿的提醒:“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正面朝上,不要趴着睡。”幼儿可以显著感受到放松、平静,进而容易入睡。在睡眠过程中时不时哼唱,也能让幼儿睡得更加安稳。哼唱入睡在让幼儿感受到舒适的同时,加速调节睡前的兴奋情绪,提升幼儿睡眠质量。教师与起床后的幼儿进行交谈,明显感受到幼儿情绪愉悦,表达出午睡的舒适,这也促进了幼儿良好午睡习惯的养成。

    透过即时哼唱建立多元生态观

    即时哼唱渗透着全面发展。即时哼唱在幼儿教育中确实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有助于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哼唱本身具有一定的节奏和旋律,这种有序的音乐形式可以通过外显行为促进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的顺序和结构,从而培养他们的秩序感。

    但教师的视野不应单单局限于这一形式对于幼儿秩序感养成的意义,而应拓展到幼儿的全面发展。比如即时哼唱符合中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同时幼儿在一次次互动尝试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呈现出桑代克的效果律。在这样的正向刺激下,幼儿的思维逻辑、语言表达、学习品质都有提升。这是从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角度出发的,蕴含着教师观与儿童观的思考。

    即兴创编能力呈现多元视角。即时哼唱给幼儿带来的第一直观变化是其即兴创编能力的提升,这一角度关注到的是幼儿个人能力的发展。但生态系统理论提醒我们,我们生活在社会的大背景之中,多层次的环境关系才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即兴创编能力的背后更是幼儿思维方式概念化的隐性呈现,它会呈现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促进幼儿以积极的情绪情感及活动方式感染身边的同伴,进一步通过互动与沟通等形式拓展到家庭和社会,同时获得来自各方面的反馈。儿童发展的生态观就是让我们不再将注意力局限于幼儿的某一技能,而是拓展到更加多元的视角。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六一幼儿园)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