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30日 星期四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
刘建军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安排河山的鲜明写照,是党和人民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上个世纪60年代,河南林州人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和简单的工具,战胜千难万险,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水利工程,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如今,当年的奋斗者已然老迈,如果他们离去将带走红旗渠最后的故事,因而抢救红旗渠史料刻不容缓。由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合作,由马福运和刘建勇共同主编,历时七年完成的《太行记忆:红旗渠精神口述史》(湖南人民出版社、岳麓书社联合出版),穿越60多年的历史沧桑,从修渠劳模自己的视角出发,白描式地向世人呈现了红旗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为深化红旗渠精神研究抢救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该书探寻历史记忆,为研究红旗渠精神提供了“抢救性”史料。课题组成员克服方言不通、路途遥远的困难,与时间赛跑,抢救性地记录了修渠者们的奋斗岁月,在7年中采访了120多位修渠劳模、普通民工,形成了近120万字的口述史录。该书通过对不同岗位人物的访谈,全方位记录了红旗渠修建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医疗保障、物资供应、交通运输、文化生活以及修渠人的思想变化、精神世界,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隧道,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体形态的生成过程,为深化红旗渠精神研究,发掘、汇集、保存了第一手材料,填补了红旗渠精神史料整理的一项空白。该书勾勒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奋斗者群像,并力图通过细腻质朴的人物特写,呈现林州人民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呈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状态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该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副县长马有金在任时间最长,但一直任劳任怨,从不叫苦喊累,在母亲病重时曾“三过其门而不入”;魏家庄大队支书魏三然,身患癌症依然坚持进洞施工,在弥留之际,再三叮咛孩子们要“凿通隧洞引水入村”;任羊成爬上通天沟除险时,不慎失足跌到圪针丛里,脊背上扎满了尖刺,他硬是没吭声,忍着疼,爬上山,继续排险……书中的每一个鲜活人物、每一段感人事迹,都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该书以修渠人的经历为切入点,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视角与个人视角的相互补充,为教育年轻一代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提供了鲜活的素材,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