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玉林师范学院
“四化一体” 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吕娟

    玉林师范学院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遵循“做大做优教师教育专业,做特做强应用型专业”的建设思路,注重强化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主体意识,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逐渐形成了质量标准全过程化、质量管理协同化、质量监控与评价立体化、质量反馈与改进有效化一体的“四化一体”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立标准:质量标准全过程化,筑牢质量底线

    学校针对质量标准不健全、不明确的问题,完善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标准,实现了质量标准全过程化,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筑牢质量底线。

    建立全过程标准体系——标准领航。学校对标国家标准、评估标准、认证标准,依据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了校级层面质量标准,形成涵盖教学条件、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环节、教学评价4个一级指标,师资队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26个二级指标质量标准的整体框架,以此作为全校质量保障的依据和准则。

    精研核心指标——标准可行。学校注重引导二级学院在学校质量标准体系上,结合专业发展与特点,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精研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毕业和学生发展6个核心指标,紧跟教学建设和改革步伐,制定本学院质量标准,保障了标准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完善管理制度——标准落地。学校编制了《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完善了学籍管理、教务与考务管理、教学建设与改革、实践教学管理、教学队伍建设及教学质量保障五类管理制度,加大执行的力度,使各项质量目标和标准得到有效执行。

    强队伍:打造质量管理共同体,推进协同治理

    学校注重营造质量文化氛围,激发育人主体活力,强化治理能力,建立质量共同体,持续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

    建队伍——质量主体协同运作。学校注重强化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主体意识,建立了院校两级协同,学生、教师、学院、学校四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组织,完善了领导、管理、执行和监督等机构职责。依托“放管服”,稳步下放权力,配套教育教学绩效改革,将教学质量保障治理工作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统筹推进。

    凝共识——质量文化入心入行。质量文化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学校通过“2会2活3工程”,推进质量文化建设。“2会”即召开教学工作大会和标准解读大会。教学工作大会凝练了“有灵魂、有水平、有研究、有追求、有温度”的育人理念,形成了“五育”并举的育人战略,凝聚了质量目标的共识;标准解读大会则对质量标准进行解读,分层分批全面铺开,让全校形成质量标准共识。“2活”即每周四下午全校不排课,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每年定期开展“本科教学质量月”活动,围绕教、学、管、改、建、研等内容开展,打造了浓厚的质量文化环境。“3工程”即“名师、金课、金专”建设工程,提升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获得感,进而将质量要求逐渐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自省、自律行为。

    优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立体化,常态长效运行

    学校立足常态,着眼长效,逐步建立了“三全”立体化监控与评价体系,通过常态化运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督、检查、监测和评价。

    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立体化监控与评价体系。全员即以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员、全体教师和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用人单位相关者等为主体;全过程即对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全过程进行监控;全方位即内容覆盖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质量、教学质量、毕业要求、培养质量等,遵循过程性、全周期、多角度的评价思维,以成果为导向,如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式,修订本科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办法,实施过程累加式课程考核制度,平时成绩比例与考核占40%。

    “三查三督五评一平台”——常态化运行机制。“三查”即学校实施期初、期中、期末三项检查常态化,抽查和自查、常规与专项结合开展;“三督”即院校两级教学督导、督教、督学、督管常态化,修订听评课制度,推门听课全覆盖,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行为;“五评”即周期性开展专业建设、课程质量、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估常态化;“一平台”即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大数据平台,对全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常态化监测。

    促闭环:质量反馈与改进有效化,畅通“最后一公里”

    学校坚持问题导向,形成了“反馈—改进—跟踪”的闭合循环管理,质量反馈及时、有效、全面传递,实现改到实处、落到深处、改善难处、消除痛处,畅通“最后一公里”。

    畅通信息反馈渠道——信息收集网格化。学校畅通教学管理信息和课程质量信息渠道,课堂听课、教学检查、教学工作例会、师生座谈会、学生教学信息员会等共同构成教学管理信息渠道,再反馈到部门和学院、教师,实施立行立改。由学院、专业负责人或教研室负责收集专业课程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等,形成课程教学质量报告,确保反馈到教师个人。信息渠道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形成了具体到个人的信息网格。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质量反馈到细处。学校划拨经费建设了培养方案编制及监测、专业建设与认证、教务管理、在线巡课、实习监控、毕业论文检测、教研协作等平台,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概括及提炼,加强收集过程性评价及信息反馈,推动了诊改。

    用活评估监测结果——质量整改到实处。学校专业审核评估数据分析报告、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等形成了宏观的教学质量数据,用于学校整体规划建设。对全校性教学质量问题形成整改方案,限定整改时间,责任到人,持续推进,回头复查,切实解决了教学质量问题。

    由此,学校构建了“标准有高度、队伍有温度、监控有效度、反馈有深度、改进有力度”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着力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目前有国家及省级本科一流专业22个,为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20多万名“下得去、留得住、有作为”的高素质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和其他应用型专门人才,连续多年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突出单位”称号,育人质量显著提升。

    (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编号:2022JGB304]成果)

    (吕娟)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