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围绕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产学研融合,加强项目化管理,整合政校社资源,努力破解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难的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
产学研融合,创新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
社会工作专业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需立足社会发展现实,满足社会治理需求,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提升社工机构的专业化水平,推进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一是在教学方面,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加快实践类教学课程的更新,将最新实务案例融入课堂学习讨论,形成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库;创新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带领学生深入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开展现场教学,聘请校外实践导师进入课堂,定期开展研究生实践活动及学术分享会,优化丰富课堂教学,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带动专业学科发展,将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岗位需求等紧密结合,打造线上线下并行的多元化立体教学方法。二是在科研方面,学院依托校内外科研平台优势,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学院设有“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等4个省部级平台基地,建有25个校外社会工作实习实践基地,为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和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保障。三是在产业方面,学院深化探索“实践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共育”的协同机制,共同实现精准人才培养和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20余家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实现精准人才培养和学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项目化管理,构建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
社会工作职业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要特别注重实务能力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坚持集中化实习,开展项目化管理,使学生能够接受完整的项目化训练,积累完整的实务工作经验,提前进入“准工作”状态。学院与街道社工站、社工机构和社会组织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实习期间实行“双导师制”,学院与实习机构开展联合培养,由专职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共同指导,在实习实践中融入社会工作机构运营及项目实施的相关内容,以项目化管理模式与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合作,争取获得更多横向课题立项机会。教师带领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参与项目实施,积极拓展产学合作领域,深度对接毕业生实习就业。学生依托团队力量开展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策划和设计,由参与项目辅助性工作逐渐过渡到能够独立负责项目,部分在校毕业生能提前与社工机构、社区站达成就业意向,最终实现“校内社会工作实验中心—社工机构实习—项目负责—直接就业”的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
政校社协同,访企拓岗开启就业“直通车”
政校社三方协同,整合优势资源,发挥多元力量。学院积极与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及时将理论、实务与政策相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依托项目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实操经验,从学习到实践再到就业,迅速成长为社会工作领域的业务骨干,为促进机构发展和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作出贡献。同时,学院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活动,进一步推动育才与用人精准匹配。通过访企拓岗活动,促使学院全面了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的前沿发展及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改进和优化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增强用人单位对专业的了解和信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职责,加深对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认同。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整体就业质量较高。
社会工作是服务群众的好帮手,是民政工作落到基层的好抓手,是大学生就业的好渠道。未来,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
(本文系2024年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学—研—传—践’视阈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综合能力提升路径探索”的阶段性成果)
(西北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党委副书记 何冰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