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3日 星期四
文化立魂 铸就体育教育新模式
——南昌工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创新探索大学体育教学体系
杨成毅 张键华 程俊

    大学体育课程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专注从事体育教育的南昌工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秉承“创建特色、全面育人”的行动方针,始终坚持足球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办学特色,探索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为宗旨、以加速培养体育人才为重心、以体育课程为抓手,高质量、有成效、可复制地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扎根校园的大学体育课程“南工模式”,打破以竞技体育为主导的大学体育教学体系,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的开拓者。

    立德树人 强化思政引领

    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南昌工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学院坚持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特色,将民族体育文化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学院树立体育文化与技术技能合二为一的全新观念,明确体育教育教学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学生体质的提高,更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人文素养的提升。学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宽项目的育人价值和发展空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为切入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多元化教学,展示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通过启发式教学,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关注点,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借助资料、图片、影视、课件等形式,运用互联网和现代“声光电”技术手段,创设形象化和具有吸引力的情境教学模式与模拟平台。通过在各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中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打造出一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思政专题+运动磨炼+事件引导”的课程思政特色教育体系。

    明确重心 构建课程体系

    学院积极构建“弘扬民族体育,传承优秀文化”的教学改革体系,呈现出“课项适切、特色鲜明、学以致用、易于发挥”的特点。以“课堂教学为基、课外活动相辅、校外实践拓补”为设课思路,从校园内外和课堂内外两个方面着力,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增加体育课程课时量,并将其纳入考核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明确课程定位,整合教学资源,设置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导向的体育课程;优化运行环节,实行三段式教学结构,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锻炼结合起来,形成课内外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考评机制,建立课外活动、出勤率、进步能力、努力程度、理论考核等多元化考核指标;完善保障机制,整合资源,配备专门的场馆与设施,强化科学化教学管理,形成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2013年,学院对体育课程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精选蹴球、毽球、板鞋、高脚等影响力大、代表性强、竞技特征明显的民运会项目并将其列入课程体系,后期增设柔力球、中华养生气功等课程,校园课外活动一直围绕民族体育项目进行,高脚、板鞋、蹴球、民族舞蹈、抱架腰、押加、毽球被列为学校运动会竞赛项目。

    发挥合力 扩大内外交流

    学院构建实践育人“四课堂”。改革和创新“第一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引入课堂。打造和完善“第二课堂”,从“课内”教学走向“课外”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体育精神。开辟“第三课堂”,打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队实践平台,通过竞赛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民族精神和综合素质。培育“第四课堂”,构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校园文化建设平台。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发挥合力,委派师生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组织队伍赴湖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进行交流,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自2010年始,学校陆续派出教师赴民族地区高校学习,特聘民体专家担纲教学、训练和科研的指导工作,建立校外专家指导团队,指导院内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力地促进教师学术水平提升与专业发展。积极组织师生参与体育赛事和文化交流活动,承接江西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选拔、训练任务,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广泛开展。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以“民族传统体育为导向”的体育课堂教学与实践已经成为学院体育教育的特色品牌。未来,南昌工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坚持将培养“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和就业能力,能够适应社会体育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更好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杨成毅 张键华 程俊)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