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君子尚竹 以德为先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竹文化”教育采风
王通镇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坐落于有700多年历史的东山村。学校秉持“让每个生命都健康、茁壮成长”的办学理念,努力培养“扬正、勤学、健行、尚美”的红色“君竹少年”。

以竹育人,传承竹编文化

    竹,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今诸多名人皆以竹为榜样,发扬竹子正直坚贞、刚毅不屈之精神,学习竹子谦逊无私、不畏艰险之品格,这正是学校育人的目标。

    东山村以竹林闻名,竹资源丰富,竹编工艺更是首屈一指,宁波市目前仅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竹编传承人叶良康师傅的工艺竹编项目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充分利用当地的竹资源特色,挖掘竹之精神内涵,提出“以‘竹文化’为引领,提升乡村小学办学内涵”这一理念,旨在以品德养成和学科渗透为基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形成校园“竹文化”特色。

    在校园里,不仅科学教师经常带着孩子们看竹、识竹、品竹、懂竹,在环境布置上也处处体现出“竹文化”特色。例如,在“日”字形的走廊两侧,张贴着关于竹的诗词;在走廊的窗边,陈列着竹片画;在走廊两侧的竹书架上,摆放着各类图书;班级的名称也以竹名、竹形、竹神作为内涵特质,将“竹文化”融入班级布置,于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和道德修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供传统教育教学之外的动能和保障,让每个孩子都能虚心正直、乐群向上、艺体并进,实现个性化发展。

    自2008年以来,学校成立了鄞州竹编社团,持续聘请叶良康师傅专门传授竹编技艺。学校的竹编传承小组在省市区获奖无数,2021年“鄞州竹编工作坊”获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多家媒体对学校的这一特色教育进行报道,学校也被列为“鄞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竹编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加深了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赋予了孩子们文化自信,还培养了孩子们的耐心、细心、恒心,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和目标。

    校长王通镇自豪地说:“我们这所乡村小学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竹编工艺‘小师傅’,从2008年到现在,整整16年从未间断过,以后还会有更多的‘竹娃’传承并发扬这一中华非遗传统文化。”

以竹入课,培铸竹之精神

    除了让孩子们学习和传承竹编技艺,学校还将“竹文化”和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内部管理、学科建设等进行融合渗透,坚持从竹的环境文化、竹的班级文化、竹的制度文化、竹的课程文化、竹的自然美精神文化等维度进行开拓建设,促使学校在规范办学的基础上展示个性化,形成学校独有的“竹文化”特质,使师生形成共有的竹精神、竹风格,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水平。

    在当地政府部门、非遗中心、非遗传承人的共同支持下,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组织教师编写教材、研究课题、进行艺术教育。自2011年开始,学校坚持打造精品课程,陆续成功编写了《竹艺巧编》《访竹》《学竹》等校本教材。

    其中,《竹艺巧编》从竹艺编制的材料和工具、竹丝和篾片的加工、竹艺编制的基本方法到竹艺编制的流程等,对竹编文化的六大板块进行详细介绍;《访竹》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竹文化”视角出发,分“竹之诗、竹之史、竹之文、竹之词、竹之韵、竹之魂、竹之忆”七大板块对“竹文化”进行整体介绍;《学竹》借鉴竹的精神,从上学、集合、上课、下课、开饭、放学、回家等方面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

    学校还把竹元素融合应用到各类艺体课程中。例如,音乐课上,学生们通过听、唱、跳、演等形式感受竹乐器的魅力;体育课上,学生们踩高跷(用竹制成),以此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们用竹篾制作风筝和竹蜻蜓,在玩耍中感悟竹的用处和魅力;学生们还通过贴、绘、赏、编、创等方式,在竹片、竹筒、竹编上绘画;在教师指引下,欣赏以竹子为题材的中国画;运用竹子与橡皮泥等基本美术材料,制作竹材美术作品等,全面提高艺术素养,成为乡村学校开创非遗传承与创新的优秀范例。

    2020年,学校被评为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2022年,学校的《非遗在乡村小学艺术课堂上的“文化自信”》获宁波市中小学美育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申报的课题“农村小学生行为养成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获得宁波市基础教育教研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近日,学校全体教师共同编写的综合性“五育”全书《竹子,破解山水塘溪的教育文化密码》已正式出版。

    未来,塘溪镇第二中心小学将继续传承发扬“竹文化”,潜心教育,关注每一名学生的生命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像竹一样,志存高远,亮节向上!

    (王通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