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长沙学院
培养创新型人才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陈赤平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较为活跃、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和跃升,没有一支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就无法形成新质生产力。长沙学院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为方向,系统推进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

    长沙学院作为一所以省会城市命名的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紧跟国家发展趋势,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不断提高人才队伍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凝练学科专业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教育之力不断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想要培育出高质量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育人队伍。

    长沙学院深刻明白高端人才具有的技术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释放高端人才“鲇鱼效应”,能够优化人才创新生态。因此学校敢于打破区域边界、学科壁垒、领域隔阂等限制,通过特聘、兼职、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引进具有跨界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与业内高级人才,不断扩大行业领军人才规模,加速集聚高端人才。

    学校还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成长舞台,开阔他们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新媒体等科技前沿产业方面的视野,提升专业能力,使其成长为创新型、复合型的年轻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以此构建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培养体系。

    人才依靠内在驱动力才能够真正实现自我成长。为此,长沙学院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考评机制改革,为人才内在驱动力的持续生成提供保障。目前学校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鼓励、引导更多人才参与重大科技攻关,通过更优的评价体系、更全的制度政策和更好的解决方案,做好人才评价工作。学校还通过落实绩效分配制度,加快职称评审改革,破除“五唯”顽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大胆试错”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人才活力、释放人才潜能。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长沙学院注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学校一方面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打下坚实基础。

    长沙学院目前已经建立3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此基础上,学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布局与培育国家级别科研平台,不断强化高水平高层次科研平台的支撑作用;积极开展有组织、高水平科研,持续实施“双核多元”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计划和“开源扩点”高水平科研项目增长计划,推动知识、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创新要素的集聚与创新效率的提升;强化科研选题的需求导向,引导教师围绕湖南省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行选题。大力开展应用型研究,加强多模态智能感知、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北斗卫星导航专用芯片、高端原料药绿色合成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牵引一批重点课题、重要平台和重大成果,构建具有“长大”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策源地。

    在科研平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加持下,长沙学院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作为湖南省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赋权改革试点的两所高校之一,长沙学院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科研、研发、量产和市场之间的堵点,为优质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架桥铺路”;加大“沉睡”专利的盘活力度,从200多项存量专利中筛选出高价值专利,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深化与湘江新区、长沙经开区、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等政企园的战略合作,促进“四链融合”,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深化应用特色学科建设

    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这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的优化指明方向。长沙学院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长沙学院深化学科建设“5个1”工程,即每个一级学科至少做强1个面向湖南产业需求的主攻科研方向、打造1个省级特色科研平台、建好1个高水平创新团队、服务1个产业链关键节点、合作1个大型企业或省、市部门单位。“5个1”工程的推进,使得学校学科内容紧密对接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数字、人工智能、大健康、新能源等核心产业,为新质生产力人才的培养提供强大支撑。

    长沙学院坚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形成“一体两翼”的学科专业布局,建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材料”六大专业集群。同时,学校还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省级应用特色学科的建设,从产教融合成效、成果转化效益、人才培养质量等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与资源投入、招生计划、绩效奖金等挂钩,推动各相关学科有机融入湖南音视频、生物医药、前沿材料等产业生态,不断提升优势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力。

提升应用型人才能力素质

    长沙学院自觉顺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实践紧密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能力素质。

    学校着力提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比例,工科类学生大学期间全部参与学科竞赛,其他专业学生参赛率超过60%。持续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发挥数字赋能作用,积极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2.0”建设,打造数智化真虚融合场景,提高人才培养智能化水平。

    学校还以省级马栏山新媒体现代产业学院和现代装备智能制造与运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和实施,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与人力资源的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为学生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人才集聚的高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基地,高校应充分发挥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长沙学院正以积极的态度和不断的实践,聚焦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全面增强高水平科研能力,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长沙学院院长 陈赤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1 长沙学院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4-05/17/10/ZGJYB2024051710_b.jpg 10 中国教育报 11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