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阅读十问十答
——中国教育报2023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为读者答疑解惑
扫描二维码,看“推动读书人物为读者答疑解惑”系列短视频

    问题1:家校如何合力引导学生阅读?

    教师和家长有着共同的阅读愿望,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措施来实现:一是达成家校共识。学校应主动作为,积极和家长沟通,做好相应的对接工作。二是共拓阅读空间,让阅读自然发生。学校要让每间教室成为图书馆的样子,还可以通过朗读亭、自助借书机等设施,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家长要为孩子建立专门的阅读区域,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书架,增强孩子阅读的自主性。三是开展家校共读。教师可以定期在家校阅读群里推荐好书,而家长和学生可以定期反馈阅读感受。此外,家校可以共同策划、开展共读活动。我们学校倡导教师是领读者,学生是阅读者,家长是伴读者的理念。在共读中,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好了。

    ——山东省威海市高区沈阳路小学校长 丁莉莉

    问题2:怎样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

    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体系,我认为有两点要把握好。一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了解你的兴趣、你的好奇心在哪里,你思考的点在哪里,这会使你形成源源不断的阅读冲动。二是力争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要太偏,比如说你是学人文的,那么你一定还要读点儿科学,比如科技前沿的东西;如果你是工程师或技术人员,那么你在专业之外,还要读人文、哲学、社科、历史这些方面的东西。

    我自己有一个很清晰的阅读地图,涵盖科学、历史、哲学、文学等方方面面。有了阅读地图,我就知道了应该选什么书。我选书的第一个标准是经典,我是非经典不读;第二个标准是要对自己有一定挑战的书、读起来有点儿费劲的书,这种有一定难度的书对人的帮助最大。

    ——四川大学哲学与教育学教授 刘莘

    问题3:怎样看待碎片化阅读?

    在中小学校,“碎片化阅读”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同时也是学校管理中的一个难题、课题。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好“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我习惯于先在头脑中为自己构建阅读的主题,然后按照主题来选择“碎片化”的信息,有些主题我会收藏到手机文件夹里,到办公室有时间也会拿出来接着读。读书也一样,在一段时期内,我会选不同类型的书籍,这种阅读看似也是“碎片化”的,但是当读完了足够数量的书时,这些书便自成系统。随着阅读时间的延长,“碎片化”的积累会越加丰富,当你有需要的时候,这些零散的信息就会在大脑里发酵,经过去粗取精、重新建构,就变成一个整体的东西了。如果具备选择和整合的能力,就有可能“化零为整”,变被动为主动。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 李志欣

    问题4:如何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静心阅读?

    读书重在养成习惯,无论多么忙碌,都应该抽出时间来读读书。2019年,我所在的新建学校黄河中学新老学校合并、校址搬迁,事情繁多,但我仍然坚持每天挤时间读书,并且带领全体学校管理人员共读,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读书。那一年,我们共同读了《静悄悄的革命》《忠告中层》《教育的目的》《学与教的心理学》等书籍,并多次组织读书交流会。我的阅读时间大多是在晚上,每天睡前至少用一个小时来读书。我发现,一旦将阅读纳入日常生活,它便如呼吸一样自然,在不知不觉中让人更加丰富、深刻而自信。读书与不读书,经年累月之后,迥乎不同。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齐方国 

    问题5:怎样进行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我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首先要去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当代史,还要了解西方历史的演变。如果不了解历史,不能植根于历史的沃土,那么读什么样的书都不可能深入,只能在浅层次徘徊。在阅读方法上,我们可以采用温如敏教授所讲的“1+X”阅读法,比如在阅读《论语》的时候,我就要找到它的一些相关的注本,如朱熹先生的《四书集注》,读这类好的注本,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少功而得其精”。第二,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深入理解文本。第三,阅读时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由表及里。第四是教学相长,你读了很多经典作品以后,一定要与他人分享,并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贵州省笔山书院副校长 魏敏

    问题6:难读的书还要读吗?如何进入?

    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啃”上几本难读的书。因为这种挑战有助于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这也是读书进阶的关键节点。例如《乡土中国》是一部学术论著,没有文学作品那么吸引人,对师生而言是有阅读难度的。一方面我们要摒弃畏难情绪,以迎接挑战的勇气去进行阅读实践;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借助名家的赏析推介,深刻理解其内涵,厚植家国情怀;还可以通过影视剧中的相关情节,联系生活中礼治与法治的鲜活案例,进行跨媒介阅读,并通过阅读思考问题、观察社会、提升素养。

    ——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贾玲

    问题7:教师如何进行跨界阅读?

    我理解的跨界阅读,一是跨专业阅读,二是跨媒体阅读,三是跨领域阅读。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的阅读不仅限于阅读文学类或者语文教学类图书,哲学、历史、政治学、美术学、雕塑、音乐、心理学等都在我的阅读范畴内。

    如何进行跨界阅读?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做读书笔记,记的过程实际是在促进自己的跨界阅读能力。跨界阅读有利于一个人对各个门类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去认识和理解这个世界。因为人总想探究一些问题,总具备某种好奇心,正是基于这种探究和好奇,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在专业阅读,而要通过跨界阅读来丰富自己,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程度。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教师 余文浩

    问题8:读完就忘,如何记住阅读的内容?

    首先我想问,你要记住什么内容,你想记住那些机械的、无意义的信息吗?如果是,你一定会问为什么?因为我们的人脑进化了这么多年,它的作用不只是一个复刻的机器,所以遗忘恰恰是我们的大脑对我们没有正确使用它的反抗。其次我想问,什么内容应该被记住?能被记住的东西一定是有意义的东西,而意义是什么呢?比如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你凭什么能够记住?因为它能够跟你的认知图式发生关联。我们说“刻骨铭心”“永生难忘”,那一定是触动了你生命的某一件事情。所以在问为什么记不住之前,请先追问:为什么要记住?它对我有什么意义?或许你和真正记住一个故事、一本书的内容之间,差一个真正关乎生命的好问题。

    ——河南省开封市贞元学校教师 张春燕

    问题9:怎样培养长期的阅读习惯?

    我认为,培养阅读习惯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明白为什么阅读,才可能将阅读持续地进行下去。其次要有阅读计划,这样才能得到时间的保证,同时要有阅读的方法,勇敢地挑战有难度的阅读。这会使你获得源源不断的能量。再次,要多元化阅读,涉猎得广一些,进行跨学科阅读;养成记录和反思的习惯;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因分享而获得提升,彼此赋能。此外,要常怀平常心,保持耐心,因为阅读是进步的阶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

    ——福建省厦门英才学校幼儿园园长 赖敏利

    问题10:怎样摆脱阅读的浅表化?

    我认为,正确理解阅读与教学的关系,是摆脱阅读浅表化的一个关键环节。在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一个指向学习方式的学习任务群,这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学习方式。其中的交流讨论有助于促进学生成长,使阅读走向深入。学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会接触到来自同学的不同心得和见解,这种交流互动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避免单一的思维模式,也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建构共享知识体系。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教师 王国文

    (本报记者 王珺 整理)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