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是促进教育科学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在济宁教育学院,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学院党委以“高质量党建激发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目标,扎实推进“党建铸魂、业务强基、头雁带动、文化培根”四大工程,着力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师资”,逐步形成了以“大党建”促进学院“大发展”、以“大思政”贯彻落实学院“大教育”的工作格局,开创了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核心理念的“大思政、全体系”育人新模式,构建了以“一个目标、一个品牌、四项机制、四大工程、一个模式”为主体的“11441”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体系,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开创了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
锚定一个目标,构建“双翼驱动”发展格局
建校于1950年的济宁教育学院2008年完成改制,随着国家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院校过渡,学院撤销了中等师范专业,在开展教师培训的同时举办全日制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教师培训和职业教育“一体双翼”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面对教师教育和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学院党委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三争”精神和“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精神,研究确立了以“高质量党建激发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党建引领、双翼驱动”的发展路径,分别在教师培训中着力开展“党建领航铸师魂、传统文化润师德”行动,在职业教育中着力培育“师德为先 雁阵前行”师德品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不折不扣落实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部署要求,切实将基层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立德树人、服务师生、建设学校、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强大动力和生动实践,把学院推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打造一个品牌,促进“双向奔赴”深度融合
为实现党建和业务的“双向融合、双向促进”,学院党委找到了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问题的关键,即落实好“三个融入”。
一是理念融入。学院党委通过党内学习和各级会议,不断引领党员干部深化对党建与业务关系的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党建工作是‘魂’,业务工作是‘体’,离开业务谈党建工作,党建就会流于形式;只谈业务不谈党建,方向就会出现偏差,两者一体两面、不可机械分割”的理念,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二是组织融入。学院党委通过党支部集中换届,把党支部建在一线业务实体上,设立了五个党支部,第一党支部建在教师培训上,集中了行政、后勤等主要的功能处室,全力保障学院的主责主业;第二、第三、第四党支部分别建在职教高考部、幼教艺术部和新能源信息财经部三个职业教育学部上;第五党支部为离退休党支部。
三是人员融入。通过换届选举,党支部书记、委员改选,“双培养、双进入”,实现了每个党支部负责人同时又是学部负责人;每个党支部委员同时也是学部教学管理骨干;党员分布在各部、处室、教研组中,时时处处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真正达到了树立身边榜样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学院党委通过“三个融入”,积极推行党支部“一线工作法”,不断丰富活动载体,让“活动开展在一线、党旗飘扬在一线、堡垒修筑在一线、党员冲锋在一线”,开展特色鲜明、富有实效、贴近自身的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业务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先进性、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党建品牌。
建立四项机制,形成“立体互动”制度体系
在加强学校党建过程中,学院党委不断完善四项机制,形成了“立体互动”的制度体系。
一是完善党建“三层级”责任机制。学院党委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舵手”,负责制定党建工作的责任清单、任务清单、负面清单及制度清单,健全了责任传导机制,按照管业务、管人事、管党建“三管统一”的原则,每年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等,把推进党建工作从“软指标”变成“硬约束”,确保了“党的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
二是完善党建“网格状”运行机制。学院党委建立了“纵向三级、横向多点”纵横交织、各负其责的党建工作“网格状”运行机制,构建了以党委和学院党建科为轴心,以党委委员、党支部委员、党员所在学部、处室为支撑的横向联动“工作面”,形成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工作机制,达到了“落好党建一颗子,激活发展一盘棋”的管理目标。
三是完善党建“软硬件”保障机制。学院党委着力加强制度建设,梳理完善学院党委议事规则、院委会议事规划,强化党群阵地建设,为开展各项党建活动提供场所保障。同时,加强平台建设,统筹利用“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钉钉工作台”等平台,举办了“书记讲党课”“书记讲思政课”和丰富多彩的主题党日活动,提升了党员干部素质能力。
四是完善党建“分类别”考核机制。学院党委建立了“分类别”考核评价机制,层层完善党建工作责任项目体系、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坚持用考核评价验证责任落实,并与职称评聘、评优树先直接挂钩。
实施四大工程,实现党建质效全面提升
为实现党建质效全面提升,学院党委着力实施四大工程。
一是政治铸魂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着力强化“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第一议题”和“第一专题”制度,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传达学习贯彻新形势下党的重大战略思想、重大理论观点、重大工作部署。同时,学院以党风廉政文化园、廉洁文化广场、廉洁文化长廊和廉洁大讲堂为主体构建“四位一体”的党性教育载体,通过举办红旗渠精神党性教育、鲁西南战役革命烈士纪念活动等,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做新、做活、做实,凝聚团结奋进的共识与合力。
二是业务强基工程。学院党委深入调研制约学院教育教学提质增效的瓶颈问题,按照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创新导向确定调研课题,将调查研究作为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履职本领、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举措。学院按照专业集群建设目标划分学部,调整相关专业设置,高标准建设8个专业实训室,为学院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此外,学院着力培育“师德为先、雁阵前行”师德教育品牌,倡导“重师德、强师风、铸师魂”的良好风尚,为教师业务提升提供了优质平台。
三是头雁带动工程。学院把2023年确定为“干部教师作风建设提升年”,2024年确定为“作风建设深化年”,召开干部教师作风建设动员大会,开展“作风五问”学习研讨,继续强化“三争”精神,进一步提出“四敢”意识,发出“像雁阵前行、为荣誉而战”的号召。
四是文化培根工程。学院党委把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为党建工作的第四项重点工程,打造“一处一风景、一处一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涵养“浸润式”校园文化,建设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意的“孔子广场”,以“尊师山、爱生亭”东西相望的“韶园”,以“君子七慎”为主题的“慎园”,规划建设展现红色教育主题的“地方教育党史馆”。总之,以“有形”的文化环境塑造“无形”的师生修养,不断提升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自豪感。
创新一个模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学院以党建带教育教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党建与育人工作的契合点,探索“党建+”育人新模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大思政·全体系”党建育人品牌。
一是推进“党建+课程”,落实大思政课程育人。学院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社会大课堂”,改进“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有效结合、协同育人;革新教材和课程,全面、深入融入课程思政,积极开发体现红色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本教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现场教学、主题活动、经典诵读、戏剧表演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坚持把书本思想与生活实践融会贯通,增强课堂思政教育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政治判断能力、理论分析能力、批判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二是推进“党建+平台”,搭建思政教育大平台。在教学管理制度中,为了体现思政教育,学院面向全校师生开展了“读《论语》、用《论语》”活动,构建起干部、教师、学生、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经典诵读全方位育人模式,在全院形成了浓厚的传统文化经典学习氛围。为推动新信息技术融入思政教育,学院大力发展智慧校园,推动思政理论课与现代新信息技术结合,以更灵活生动的形式加强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强化课程思政的感染力。
三是推进“党建+师资”,培养思政教育大师资。学院注重加强教学研究,提升思政教育能力,鼓励教师观照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强化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培训,以透彻深刻的理论破解实际难题,鼓励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活动。
四是推进“党建+统领全局”,落实“全体系”要素育人。学院遵循“人人都育人、课课都育人”的目标思路,通过建立“导师包保制”,全面统筹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实施启航工程、领航工程和护航工程,深入开展学风建设行动,分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把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方位、全过程,建立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全体系、全要素育人新模式。
近年来,济宁教育学院努力构建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的党建品牌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为党建品牌创建提供了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为学院教师培训和职业教育提供了思想引领,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聚焦未来发展,学院将巩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品牌特色,积极投身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凝心聚力,提升基层组织力,不断树立勠力同心、昂扬奋进的崭新形象,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韩敏 郑慧 王汉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