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构建“栋梁”特色文化育人体系
——吉林建筑大学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陈雷 齐伟民
学校文化象征符号“栋梁”雕塑

    吉林建筑大学是全国首批百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吉林省城乡基本建设领域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基地、科技研发基地、产业发展决策咨询与技术创新服务基地。学校以“特色鲜明、域内一流、同类领先的应用研究型社会主义现代大学”为目标,深入挖掘建大特色文化底蕴,以“思政+建筑文化”构建“大思政”体系,以“美育+德智体劳”构建“大美育”体系,以“1+2+N”协同育人模式完善产教融合体系,以“1357”“双创”模式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形成“一体两翼、双轮驱动”的“栋梁”特色文化育人体系,进而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深入挖掘建大

    特色文化底蕴

    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传承和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一种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共识的价值认同,是贯穿办学治校深沉而持久的动力源泉。学校以建筑文化筑基、以“栋梁”精神铸魂,突出行业领域元素,凸显建筑文化标识,形成有“建筑感、工程味、土木情”鲜明辨识度的建大特色文化底蕴。其一,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所彰显的精神气质及其蕴含的价值意蕴,突出建筑文化内核中的育人功能,即担当、匠心的精神价值,厚重、质朴的品格作风和严谨、唯实的学术氛围。这不仅与学校“理论基础坚实、实践能力扎实、思想作风朴实”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还能将其较好地融入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从而引领和支撑学校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其二,充分挖掘“栋梁”文化内核,学校从“栋梁”中引申出厚重、质朴、严谨、担当的文化内涵,并将“栋梁”作为学校文化象征符号。通过开展“栋梁书屋”“栋梁论坛”等系列活动,打造“栋梁”特色文化育人品牌。这不仅能够彰显建筑院校专业特色,还能寄托学校对学生的殷殷期望,以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深入挖掘建大特色文化底蕴,探索和构筑学校“栋梁”特色文化育人体系,让学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发展地、“栋梁”文化的创新策源地。

    以“思政+建筑文化”

    构建“大思政”体系

    “大思政”体系契合学校的土木建筑特色,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文化共融互通的基础上,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频共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其一,从关心学生思想成长、关照学生职业成长入手,建立起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就业创业相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学校在充分挖掘和提炼学校学科专业思政元素的前提下,设计了“一院一策”的特色化《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将不同学科专业与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革命文化、地域文化、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大国工匠、工程伦理、城市更新、遗产保护等社会实践主题相结合,不仅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还关照了学生的专业成长。其二,开展“雕梁画栋,文化润心”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系列活动,包括邀请建筑名家讲授“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文化的智慧”系列讲座的思政大讲堂、组织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举办“思政翻转课堂”、开展“思政课堂课内实践”等系列活动。学校在有机结合建筑文化资源和思政课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形成具有独特建筑人文底蕴的思政课。正是在思政课与专业教学、职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氛围下,学校交通专业学生为乡村设计道路标线、艺术专业学生为村民绘制民族文化墙、电计专业学生为乡镇特色农产品搭建电商平台等。通过“思政+建筑文化”构建既有政治引领高度,又有学科行业深度,还有扎根地域情怀具有不可复制“建大范式”的“大思政”体系,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美育+德智体劳”

    构建“大美育”体系

    “大美育”体系旨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在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学校形成了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课程教育、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为载体,促进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的“大美育”体系。目前学校已建成了30门校级美育示范课程,开发了10项美育开放实践(验)项目,打造了3个品牌活动,培育了1个优秀学生艺术社团,建立了3个美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了1支优秀美育教研团队,美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通过举办“美育长白”美育艺术节,开展“艺术教育社区活动”“美育工坊开放日活动”等,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此外,学校的美育工作也获得社会认可,在首届“全国高校美育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学校教学案例“新时代设计美育教学实践——以《现代设计名作赏析》为例”,成功获评全国高校美育优秀案例并入选“全国高校美育优秀案例展览”展播展示活动。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学校被增选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通过“美育+德智体劳”形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促进、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相联系的“大美育”体系,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1+2+N”协同育人模式

    完善产教融合体系

    学校构建以产教协同育人为引领、以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以学生能力增值为核心的“1+2+N”——一体(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两翼(以辅修专业建设和微专业建设为两翼)、多平台(建设多个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和产教工程研究平台)的协同育人模式,完善产教融合体系。其一,确立实践能力培养在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构建“纵向贯穿”8学期的实践教学体系,达成全过程实践能力培养不断线,在教学体系中嵌套“理论—实践”小循环,支撑“理论—实践—理论”大循环,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其内生动力;其二,以辅修专业建设和微专业建设为驱动,打造“BIM+”“GIS+”等课程资源平台,将企业真实工程项目、实践环境作为教学场景,梳理、提炼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将其融入课程平台,辐射学校工科专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为学生职业发展持续赋能;开展“企业实践行”“总工开讲”“专题培训营”等岗位实践月系列活动,利用企业技术资源的迭代优势,聚焦技术升级与企业共同革新教学内容,培养“主修专业精、辅修专业通、微专业懂”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此外,学校建有“虚拟设计与建造(VDC)实验中心”“绿色建筑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多源摄影测量遥感数据处理工程训练中心”等多个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建立兼具生产、教学、研发、创新创业的产学研用协同实习实训基地20余个。先后获批“吉林省建筑业发展研究中心”“北方城镇低碳建筑管理控制人才培养中心”“吉林省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和“吉林省自然资源遥感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等多个科学研究平台。学校还依托产学研服务平台,与行业、企业单位共同完成《智慧工地建设标准》《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技术标准》等多项地方规范标准,与多家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完成多项城市重点设施建设技术服务项目。

    以“1357”“双创”教育模式

    完善创新创业体系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聚焦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注重成果导向,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并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学校构建教育培训、实践创新、创业孵化三大平台,实施课程发展、科研创新、项目实训、导师引领、文化育人五项工程,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学习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危机化解能力七大能力。学校连续3年获评“中国双创创业创新典型示范高校”,“双创”课程体系完备、必修与选修兼备、通识与专创并重,获评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近两年,学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12项,并在省赛中以229项获奖总数连续两年领跑吉林省高校。3年来,学生“大创项目”获得国家立项111项、省级立项303项,5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是吉林省入选年会项目较多的高校。学校已连续举办10届“创新启智 创业铸魂”科技创意节,开展“创新创业成果展”“‘栋梁’文化创意集市”“‘双创’精英‘锻造’论坛”和“创新思辨 创业争锋”辩论赛等特色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学校“双创”平台孵化成效显著,支持学生成功创立众多企业,为学生创业梦想注入强劲动力。

    在吉林建筑大学这片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沃土上,全校师生不仅见证了“栋梁”特色文化育人体系的蓬勃发展,更感受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坚实步伐。展望未来,吉林建筑大学将继续秉承“特色鲜明、域内一流、同类领先”的办学目标和“尚德唯实,笃行筑成”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吉林建筑大学校长 陈雷 副校长 齐伟民)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1 0 ——吉林建筑大学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1 http://Paper.Jyb.cn/zgjyb/images/2024-05/07/10/ZGJYB2024050710_b.jpg 10 中国教育报 11 /m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