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助力振兴乡村经济
杨世春 杨松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下简称“政治经济学”)在我国农村的生动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是教好、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需要,也是高校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经济学课程组(以下简称“课程组”)尝试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开展“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 助力振兴乡村经济”教学与实践探索。

    教好学好

    坚持两个相统一

    坚持理论彻底与通俗亲和相统一。课程组认为,政治经济学的讲授不能对文本流于浅显化和简单化理解,而是要讲透彻学理内容和深刻内涵。因此,课程组既注重理论高度,又注重通俗亲和,把理论讲清楚、讲明白、有高度、有深度,使学生有兴趣、能听懂、有共鸣。课程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和话题,让学生去接受它、理解它、认同它。对于其中晦涩难懂的部分,课程组用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对其进行阐述,比如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等。教师注重提升自身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亲切感,让学生敢说不懂、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乐于学习。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三农”问题,课程组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构建了互动活泼的课堂秩序,巩固了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统一。集中学习适合学生用来研读政治经济学经典文本,以经典文本为依托,进行深刻学习并理解其内涵。分散学习则适合在完成课业任务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学习乡村经济资料等。课程组虽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方式,但实现了对学生原理知识的传授,保障知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课程组倡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乡村,通过课外集体实践活动,真听、真看、真感受,增强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原理与应用的领悟。以分散学习为辅助,讲求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开展以“三农”为主题的学习小组研讨活动,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各小组进行辅导。这种方式弥补了集中教学的不足,能够关注到受教育的每一个个体,有助于原理应用的深入探究,集思广益,提出更多政治经济学应用于乡村经济的想法和路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学习实践

    坚持理论阐发与实践体悟相协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振兴乡村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但原理分析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传授层面,因而课程组非常重视与课外实践活动和学生亲身体验相结合。下一步,课程组计划通过项目调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悟乡村,以期建构起“学习+实践”弹性教育模式,即: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系列政治经济学原理学习,利用多样化、多元化教学途径,把政治经济学原理有机融入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过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安排与乡村经济相关的阅读、座谈等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下乡实践活动,让学生近距离认识和了解乡村。譬如,课程组计划参观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与农村先进典型、致富带头人交流座谈,利用假期参观农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展等,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政治经济学阐释的效果不是使学生接受“死”知识,而是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内容。因而课程组计划将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乡村生产生活实践中。课程组努力寻找更多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下乡开展宣讲活动,让学生充当讲解员,扮演教育者和宣传者。下一步,课程组计划通过开展乡村游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调研,切实把政治经济学带到田间地头。

    应用助力

    坚持服务与建言相结合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逐步解决一系列问题,如农产品价格低、农业原材料价格高、农民靠传统种地收益少等。针对以上问题,课程组计划结合科研项目调研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把政治经济学知识从教室传播到乡村,服务于农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下一步,师生会常到当地乡村开展经济知识传播活动,利用访谈、调查问卷、微信群等方式对当地居民进行经济知识宣传,并上网收集农产品消费市场供求信息,为农民科学种地提供咨询服务等。通过项目调研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成长成才;传播政治经济学知识,服务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力争达到将知识化为行动、以活动推动策略的目的,为当地农村发展、农民致富建言献策。

    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组计划将内容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和学生特点相结合,坚持科研、教学相辅相成,采用集中与分散、学习与实践、应用与服务相统一的方式,将政治经济学知识运用到当地农村,以期能够为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实践贡献理论智慧,共同助力振兴乡村经济。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SKGH165]、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NDQN10]阶段性成果)

    (杨世春 杨松雷)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