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研发的气象防灾减灾移动指挥平台 |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国家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是开展观测试验、提升观测业务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学校气象探测教学科研的重要实习实训基地。 |
|
RXM25网格化天气雷达是学校于2018年引进的性能优异的美国降水雷达,主要用于师生教学试验和科研对比观测。 |
作为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四川省首批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优先培育”高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始终把教育教学放进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与时代同频共振。
近年来,学校立足自身办学优势,紧紧围绕社会发展需求,全面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推动学科集群化发展,奋力推进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权点建设。学校已发展为一所以大气学科、信息学科和经管学科为重点,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成为四川电子信息产业、四川现代服务业、中国气象行业、国家统计事业以及国防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独特的学科布局不仅赋予了学校鲜明的特色,又为学校打造优势学科群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力支撑。学校以申报博士点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契机,推动优势学科“高原”之上攀“高峰”,引领学校学科水平整体提升,全力以赴向着“建设开放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
谋篇布局 擘画蓝图
一直以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始终秉承依托行业、扎根西部、服务全国、放眼世界以及分层发展的学科建设理念,瞄准科学前沿,不断完善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在现有学科整体布局结构的基础上,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大力实施“学科水平提升”战略,深入推进学科建设“攀登计划”“提升计划”“发展计划”“交叉融合计划”四大计划,分层级设置建设目标,遵循各学科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实行分类引导,促进各学科向更高水平迈进。与此同时,将相近学科按照“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群进行整合,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科群内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聚力构建一流团队、打造一流平台、产出一流成果、培养一流人才,不断增强学科影响力,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促进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授权点建设。
独具特色的学科和科学合理的规划让学校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学校大气科学和网络空间安全2个学科入选首轮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名单,在2022年学科建设周期绩效评估中被四川省教育部门评为“成效显著”,所有指标均为优秀。学校现有3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硕士学位授权点总数达到26个,基本实现二级学院全覆盖;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与生态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学科建设成果显著,为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综合实力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夯实基础。
不辍深耕 奋力前行
学校以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为引领,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凭借出色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有力突出办学特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机制,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完善导师选培工作,严格落实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完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研究生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群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国家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全产业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科学研究方面,学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服务支撑气象、统计、国防等事业发展,全面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省“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学校现有29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和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00余项。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项目200余项,其他纵向项目近920项;年均科研经费超2.5亿元,师均年科研经费近18万元;发表SCI论文2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近480项。
队伍建设方面,学校根据优势学科、特色专业和重点领域发展需要,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引育并举,扩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规模,现有专任教师1600余名,其中博士800余名、高级职称教师650余名。有“两院”院士、国家重要人才计划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20余名;享国家津贴专家、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120余人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气象教学名师、四川省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10余名;有博导32名、硕导518名。近3年来,学校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3324人次,派出中青年教师国(境)内外进修77人次,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比赛共计获奖314人次;学校近几年累计评选“优秀教师”“最受学生欢迎教师”近80人次。
此外,学校有序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完善“引人—育人—用人—留人”制度体系,不断健全分类评价与薪酬分配激励机制,开展职称分类评审认定试点工作。学校从师德师风、人才引育、师资培训、教师竞赛四大方面出发,引导各二级学院积极推动教师工作内涵式发展。
行稳致远 硕果盈枝
纵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历程,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利用自身特色学科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积蓄澎湃动能,在全方位服务社会发展中厚植优势,在高质量发展中行稳致远。
作为中国气象事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校73年以来,学校为我国气象事业培养了3万余名优秀气象人才,培养了中国气象系统约70%的大气探测业务骨干、民航系统50%以上的气象装备保障人才和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部分气象保障工作者。经过探索实践,学校形成了大气探测技术与装备、大气科学理论与应用、现代气象服务等覆盖气象业务全流程的气象科学研究体系,取得了丰硕成果。研制的多型气象雷达关键信号处理系统,支撑国家气象雷达布网并出口,部分型号填补了行业空白;构建西南涡动力学、暴雨致灾机理与预测理论,提高了降水模拟与预报精度;气象信息化技术支撑“天擎”等国家和近20个省级气象信息平台业务运行,精细化智能灾害性天气预报系统应用于川藏铁路、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工程及活动。
作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超过60%,为四川省电子信息产业提供全产业链科技人才支撑。学科专业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紧密对接,聚焦射频集成电路、智能气象预报预警、国防装备制造领域关键软件,研发出高性能专用芯片、精细化智能预报预警系统、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突破核心器件、专用系统、工业软件的技术瓶颈,应用于国防安全、智能制造和气象行业。
作为国家统计行业和四川省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为全国统计系统培养了2万余名优秀统计人才。学校现有国家统计部门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政府部门统计研究中心等,为建设新型统计科技智库、提升社会治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学校首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工业大数据统计测度理论及应用研究”立项,标志着统计学与信息技术两大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取得了初步创新成果。
与四川省委网信部门共同打造省网信人才培养基地,助推全省网信事业新发展;获批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该基地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开发社会智慧化治理及有关服务应用,超前探索智能社会运行模式、标准规范及体制机制;建设运行四川省(成都市)保密教育实训平台,现已开展近6万人次的培训,为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构筑了牢固的安全屏障。学校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和四川省重点工业体系,在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早日将“建设开放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奋斗目标变成美好现实。
(沈火明 何建新 张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