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第二个结合”赋予文化自信强劲动力
商卫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真理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存智慧的结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两种哲学、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优势互补、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过程,为文化自信注入了强劲动力。

    “第二个结合”夯实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欧洲,是欧洲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激化的产物。由于世界近代史的推进,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演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孵化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展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更好地引领中国前行、达到更高层次的文化认同,不仅需要与“现在进行时”的中国实际相结合,还需要在中国历史的纵深中找到自己的生长点。“第二个结合”就是让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扎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从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中汲取丰厚养分,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正是因为这种高度契合、内在融通,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在与中国古代智慧相遇时产生思想共鸣、情感相洽,才能够在中华文化中找到自身的生长点,从“来到中国”的主义,真正成为“生长于中国”的主义,从而获得中国文化的主体身份认同。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过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基础。

    “第二个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于古代社会,要把古代智慧转化为今人财富,就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辩证取舍、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再认识再提炼,自觉汲取其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华,并将其建构为立党兴国的政治资源。如“实事求是”从一种古老的学习方法,经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启迪,升华为党的思想路线;“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民间祈愿,经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导,升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民为邦本”的朴素情怀,经由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理论的淬炼,升华为新时代人民至上的世界观方法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天下观,经由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引领,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理论等等。通过“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以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伟大文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充分地对接当代中国,成为与当代文化元素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现实文化相融通的文化形态,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创新的源头活水,成为常用常新、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文化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二个结合”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这个新的文化生命体,不是二者的简单加总,而是在萃取各自优势基础上的再造新生,是经过深刻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的高阶版本。一方面,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必然饱含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担当和情怀。在新时代,它会自觉肩负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凝聚起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磅礴力量的神圣使命。另一方面,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站稳脚跟的文化软实力。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上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不仅携带了中华文化优良基因,整合了中华民族生存智慧,接续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根脉,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还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亮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它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用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厚植中国文化基础,进而催生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中华文化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不仅赋予文化自信强劲动力,还将引领中国式现代化阔步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